2021-2025,时间的脚步走过又一个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即将收官。
“十四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踔厉奋发,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壮阔征程上,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出新的历史伟业。
5年间,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中国答卷举世瞩目,中国道路更加宽广,中国力量不可阻挡。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要“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十五五”时期作为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决胜期,其历史方位的科学把握与体系优势的巩固扩大,对于把握战略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为谋划好“十五五”提供科学指引】
·4月30日,一场谋篇布局的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听取相关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战略指引。这场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的座谈会,聚焦“十五五”这一重大主题。座谈会上,内蒙古、上海、浙江、湖北、广东、四川、甘肃等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先后发言。7个省区市涵盖东、中、西部地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分析形势变化,指明战略重点,为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高质量完成“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自5月20日起,“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络征求意见活动。
习近平: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
·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文章强调,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习近平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
·今年5月20日至6月20日,“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络征求意见活动,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311.3万条,为编制“十五五”规划提供了有益参考。活动结束后,总书记又专门对研究吸收网民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充分彰显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真心拜人民为师的执政底色,确保形成吸纳民意、汇聚民智的工作闭环。
【“十五五”规划编制】
发展规划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光明日报》刊发的《面向“十五五”: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提出,面向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的任务要求,必须深刻理解发展规划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重点把握好发展规划和战略、政策及其他规划的关系,增强发展规划的权威性、规范性、传导性,加快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
相关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对各方面的目标任务,要深入分析论证,确保科学精准、能够如期实现。”“十五五”规划作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以后历次全会的重要精神。这些精神为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十五五”规划的制定,需要遵循我们党领导国家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的基本原则,尤其要总结发扬“十四五”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成功经验与有效做法。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政治优势。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由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
“十五五”时期是“十四五”规划的深化期,需巩固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韧性提升等既有成果,同时也需解决发展不平衡、内需不足等深层次矛盾;是紧扣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等实现突破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跃升期;是面对全球科技竞争加剧、气候变化压力增大、地缘政治风险突出的复杂国际环境的百年变局期;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发展主动权,使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决胜期。为此,要准确把握这一阶段的历史方位,以新质生产力重塑发展动能,以制度型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全程,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共同富裕实质性进展夯实发展根基,在复杂变局中赢得战略主动,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决定性基础。
经济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当前时段,设计好“十五五”时期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思路,找准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对于壮大完善现代制造业、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以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为重要投入要素的实体经济形态,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我国“十五五”规划应把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未来支柱产业发展的重大任务抓好抓实,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为长期稳定增长增加动力引擎。
文化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最终落点在于产业。当今世界,大国博弈的焦点正在从“科技+产业”之争转向“科技+产业+文化”之争。“十五五”时期是建设文化强国、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推动文化、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需要在把握文化、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加快破解瓶颈制约,做好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生态,形成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基础、培育动力源泉。
强军
实现我军建设“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对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主席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处理好进度和质量、成本和效益、全局和重点、发展和监管、规划执行和能力形成的关系,走高质量、高效益、低成本、可持续发展路子,确保建设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战检验。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强军兴军历史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为打好我军建设“十四五”规划收官战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导,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民生
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领导制定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蕴藏着深刻的人民性、前瞻性、系统性、务实性、一贯性,对城市发展规划编制具有重要启示。“十五五”时期,必须把握历史主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城市理念切实落实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点领域,让城市更加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让人民群众在城市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教育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工智能等技术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奔涌向前,全面提升科技人才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也成为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的关键一环。
生态
目前,距离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还有5年,这也是“十五五”时期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船至中流浪更急,在目前成效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如期达成,必须深入理解“双碳”进程中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科学把握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的一系列基本原则,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参考来源:新华网、学习强国、学习时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
责编:翟婧 校对:王静静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