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领域治理的新课题

文化领域治理的新课题

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质的飞跃——

文化领域治理的新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这里最关键的,就是必须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原则落实到位,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当前,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质的飞跃。从信息的生产传播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从舆论主体、舆论传播到舆论引导,从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到文化市场,信息化为文化领域治理提出了全新课题。

深刻改变信息的生产传播方式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信息生产:从少数垄断到全民共创。在传统的文化生产模式中,出版行业依赖专业出版社,影视制作集中于大型影视公司,学术研究成果多出自科研院所学者之手。信息生产有着较高的门槛、严格的流程,虽然内容质量有一定保证,但是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并且难以全面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的迅猛发展打破了信息生产的行业和领域壁垒,赋予了大众信息生产的能力。任何人都能借助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轻松分享经验、发表观点、记录生活,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在短视频领域,很多人通过展示才艺、分享美食、讲述专业知识等创作出巨量内容,这些短视频凭借鲜活、真实、通俗易懂的特点吸引了大量受众,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景观。2025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网络文学作者规模达3119.8万人,网络文学用户数量达5.75亿人,占网民规模的51.9%。网络文学成为最具全民性特征的文学样式。全民创作、全民分享在短视频及网络文学领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实现。

信息传播:即时全球互联与互动反馈。传统的信息传播依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受发行周期、播出时段及覆盖范围等因素制约,信息传播速度缓慢、覆盖面有限且缺乏及时有效的互动反馈。而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核心载体,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视频网站等平台使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和广泛性,实现了信息传播质的飞跃。例如2025年的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全球观众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及新华网等平台实时观看,这场以“冰雪同梦,亚洲同心”为主题的视觉盛宴在社交媒体引发现象级传播。信息传播的全球性也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能够迅速交流,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例如,以韩剧、美剧等为代表的国外影视作品通过网络平台在国内广泛传播,国内的《甄嬛传》《琅琊榜》《庆余年》《陈情令》等影视剧在海外也收获大量“粉丝”。不仅如此,公众也获得了巨大的互动反馈能力。公众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以点赞、评论、弹幕等互动方式实现了即时的信息反馈。这种传播模式体现了双向互动性,既明显调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又大大提升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文化企业、平台与个人可以根据公众的反馈,及时调整生产和传播的内容、方向,促使信息传播更加精准、高效。

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生产数字化转型与文化消费升级。当前,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数字化转型趋势逐渐凸显。文化生产领域也面临重大转变,文化企业在这一背景下不断主动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创作流程、变革运营模式、强化管理质效。全流程数字化改造明显提升了出版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文化企业成本,使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现实。数字特效、虚拟拍摄等数字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影视制作以切实提升影视作品视觉效果。比如,荣获全球影史动画片票房榜冠军的中国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运用3D建模、动态捕捉与粒子特效等技术,将神话宇宙具象化为翻涌的东海巨浪、哪吒脚下的风火轮烈焰等景象,以当代审美表达重构特定文化符号,让中外观众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与此同时,人们的文化消费、文化休闲娱乐方式也发生深刻变化。在线视频、在线音乐和在线阅读等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公众仅需智能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近年来,线上文化消费迅速发展,云课堂、云演出、云展览等呈现“井喷”之势。例如,各类在线教育网站和App为学员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各类影剧院、艺术团等开展线上直播演出,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纷纷推出在线展览。

深刻重塑舆论生态

舆论主体的多元化与大众化。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时代,主流媒体和少数意见领袖往往掌握着舆论话语权。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局面,舆论表达渠道呈开放性特征,多元化和大众化的舆论主体逐步形成并不断壮大。如今,公众表达个人观点和参与意见讨论的重要场所已经转移到社交媒体平台、网络论坛等数字化媒介。从日常的小巷间生活议题到文学评析,从社会伦理评论到国际间文化交流,各类群体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在相关平台上展示。舆论新生态的多主体参与,既增加了舆论内容的丰富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多元诉求与价值归向。

舆论传播的快速化与情绪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特征,也促成了舆情酝酿的重要场域转移。由于社交媒体中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网络舆情呈指数级扩散态势,往往具有速度快、覆盖广、影响深等特征,这极易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同时,由于网络传播具有一定程度的匿名性,一些网民感觉摆脱了现实社会中身份的约束,成了“脱缰野马”,很多言论“百无禁忌”,这导致网络舆论的情绪化倾向。热点事件发生后,未经核实的信息和情绪化的言论极易得到快速传播,舆论场也极易出现失控局面。这些舆论很容易颠倒是非、误导公众,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舆论引导的难度加大。舆论主体的多元化与大众化、舆论传播的快速化与情绪化不断叠加,使得舆论引导的难度持续增大,特别是在不断迭代升级的信息技术面前,“眼见为实”“有图有真相”的传统观念正在受到严峻挑战甚至被颠覆。传统的舆论引导方式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需要探索新的策略。一是要加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充分发挥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反映群众呼声心声、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引导舆论。二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舆论引导方式,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内容引导公众正确看待问题和理性表达观点。三是要引导技术向善,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管理机制和伦理规范,强化全流程管理。四是要制定舆情处理标准流程,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及时掌握舆论动态,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深刻拓展文化业态

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新兴业态涌现。信息化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信息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个环节广泛应用,传统的文化产业业态如出版、影视、音乐等纷纷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逐渐成为出版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子图书、有声读物、网络文学等数字出版产品层出不穷;在影视制作中,数字特效、虚拟拍摄等的应用,提升了影视作品的质量及视觉效果;数字音乐平台通过重构传播渠道与消费场景,实现了音乐产品的即时性、可及性与个性化消费模式的革新。与此同时,网络游戏、网络直播、数字艺术等诸多新兴文化业态应运而生。这些新兴业态以创意产品为核心驱动,一方面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大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

文化消费的个性化与体验式转向。传统的一般性文化消费模式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在巨量数据和精准算法的助力下,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被分析、了解并得到满足。由此,文化消费市场尤其是线上文化消费市场持续扩大,而消费市场扩大又反过来促进文化生产模式向个性化、定制化方向转变。譬如各大视频平台通过引入弹幕互动机制,突破了单调乏味的传统单向传播,实现了消费场景的实时交互,这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参与感,还为消费者提供了平等自由的表达渠道,大大增强了文化消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文化消费呈现了鲜明的体验式转向。体验式消费的核心在于消费者的深度参与,即亲身融入并沉浸于不同的文化场景。这一趋势消解了传统文化消费模式中创作者与消费者的二元对立,使消费者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深度满足。此时,消费者不再是消费活动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了积极参与者乃至共同构建者。

文化市场的全球化与竞争加剧。信息技术突破了地域限制,使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跨国界、跨文化自由流动,既为相关文化企业创造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广阔平台,又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冲击与挑战。一方面,我国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数字平台走向世界,赢得了巨大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国际文化产品大规模涌入我国,给我国文化企业带来了巨大竞争压力,要求我国文化企业不断丰富业态、创新产品、增加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文化市场的全球化既蕴含巨大的发展机遇,又带来巨大的现实考验。

(作者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