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乡村故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乡村故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

秋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在各地富有地域特色的庆祝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画卷。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辛庄村,便是千千万万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乡村之一。

当晨光漫过燕山南麓,村庄市集上飘来手冲咖啡香,研学木工坊里传出沙沙声。这是辛庄村的寻常周末。近年来,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带动下,一批高学历新村民来到辛庄村,在政府引导下参与建立整村运营机制。常住人口不足2000人的村子,在原有的草莓种植之外,培育了新业态。今年“五一”假期,辛庄村吸引了8万余名游客。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辛庄村的变化启发我们思考:现代化的乡村是什么样的?

先说“业”。乡村土地“长”出新产业新业态,离不开包容的市场环境和文化氛围。在北京市昌平区、大兴区、密云区的很多村庄,一方面可以看到草莓、西瓜等农业产业正朝着数字电商和农文旅融合的方向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可以看到经现代艺术、美学设计、文化创意元素改造过的乡村新型文化空间,民宿、餐饮、手作、教育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再看“村”。人们向往的乡村,一定是环境优美的乡村。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提升人居环境,实践空间广阔。以浙江余村为代表的一类村庄,通过矿山复绿、水系治理极大改善了乡村环境,绿水青山成为村庄发展的最大底气;通过制度创新,碳汇交易、零碳建筑等可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持续竞争力;通过数字技术工具强化村民参与,提升治理效能。

落脚点还在“人”。新老村民融合,要处理好原乡人、返乡人和入乡人的关系。当新村民也学着做特色菜、吃出农特产品里的时令味道,当老村民也会自豪地带着亲朋好友走进“村咖”,乡村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就悄然发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现代化乡村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保留乡土根脉又融入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进而形成文明新乡风。我们欣喜地看到,这样的乡村多起来:浙江杭州的青山村,年轻人将新的环保理念和多元的文化空间引入乡村;陕西咸阳的袁家村,村民将关中传统建筑特色和非遗体验进行改造和转化,融入乡村建设……现代化乡村,早已超越几十年前想象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有了更丰富的形态。当然,现代化乡村的建设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将自上而下的引导扶持与自下而上的自然生长相结合。

变化中的中国乡村,不仅正在提供一种城乡融合、面向未来的发展路径,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为全球南方国家乡村发展提供宝贵经验。讲好乡村故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