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规划”作为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与行动纲领,在国家规划体系中占据统领地位。其主要功能在于清晰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规范引导经营主体行为,是其他各级各类规划的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自1953年至今,我国已成功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
“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作为我国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节点规划,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阶段任务,“十五五”时期也是我国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特殊环境和使命下,“十五五”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并且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着重强调要加强调研论证,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共识,从精准瞄定“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方位、因势利导深化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以系统思维构建发展蓝图等维度,为科学制定“十五五”规划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指导方向。
一、精准锚定“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方位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清晰勾勒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紧密围绕这一目标,对各个领域的目标任务进行合理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与举措,为“十五五”时期的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精准锚定“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方位,要深刻把握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特征与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从内部看,经济转型已进入深水区,增长模式正从投资驱动、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亟待突破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增长引擎,同时消费升级与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叠加,需重构消费与供给体系;科技创新成为核心变量,全球科技竞争在人工智能、6G等领域白热化,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成为关键,数字经济占比或突破50%;绿色低碳转型压力空前,“双碳”目标倒逼能源结构调整与高耗能产业转型,气候风险与绿色产业全球化竞争并存;人口与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人口负增长常态化、社会流动性重塑及代际价值观分化带来治理新课题。从外部看,全球化正经历重构,“去风险化”趋势下产业链区域化、规则竞争加剧,地缘政治冲突外溢使能源、粮食安全风险上升,同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的伦理与监管挑战凸显。这一阶段既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关键期,也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应对内外复杂挑战的攻坚期,唯有精准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才能为“十五五”规划找准战略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因势利导深化区域协调发展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复杂严峻,要前瞻性把握形势变化,因势利导调整经济布局,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十五五”期间,我国将持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协调战略,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引领作用,各区域需结合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明确差异化路径,促进要素流动与优势互补。
东部地区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浦东引领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进一步扩大开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建设新型国际贸易中心,探索“绿电+氢能”等零碳模式,如江苏盐城大丰港零碳产业园生产“零碳标签”外贸产品。
中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例如,江西2025年一季度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0%、14.3%。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省际协作,如湖南湘西通过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城乡融合,加快内陆开放,如湖北武汉构建碳交易全产业链,发展环沙湖“双碳”经济带。
西部地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修复、青藏高原保护等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项目建设,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绿色能源、特色农业,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例如,甘肃2025年一季度外贸增长49.4%,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离子蓄电池等“新三样”出口增长13.6倍。同时,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东北地区推动装备制造、汽车等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寒地冰雪等新兴产业,如哈尔滨经开区通过绿色招商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完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三、坚持以系统思维构建规划发展蓝图
202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在加紧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的同时,适应形势变化,把握战略重点,科学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重要讲话贯穿系统思维,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秉持系统观念擘画发展蓝图正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核心思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规划编制需突破传统范式,构建更具前瞻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体系,其核心在于实现战略思维的转换。
谋划“十五五”需坚持目标与问题双轮驱动,锚定发展航向,准确把握阶段性要求,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从全局整合各领域目标,同时巩固优势、突破瓶颈、补齐短板,实现目标与问题导向相结合。要推动国内国际双轮联动,拓展发展空间,前瞻性把握国际形势影响,调整优化经济布局,在应对挑战中捕捉机遇,既办好国内事增强内生动力,又扩大高水平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需坚持发展与安全辩证统一,筑牢发展根基,统筹内外部风险,以高效能治理促进良性互动,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健全安全体系。要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未来,优化产业布局,将其摆在突出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根基,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布局,完善创新体系。要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成果,把造福人民作为价值取向,推出民生举措解决群众难题,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凝聚发展合力,确保目标任务科学可行,抓住关键因素,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
站在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节点,“十五五”规划的科学擘画,既是对历史经验的传承延续,更是对时代使命的主动担当。从精准锚定阶段性方位,深刻把握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到因势利导深化区域协调发展,让各区域在差异化路径中实现优势互补;从以系统思维擘画发展蓝图,推动战略思维转换与关键领域突破,到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十五五”规划的每一笔勾勒,都紧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这份规划既是应对不确定性的“稳定器”,更是激发发展新动能的“催化剂”。我们要将科学谋划与扎实行动相结合,把战略蓝图转化为具体实践,在这承前启后的关键五年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强国建设的步伐更加坚实,让民族复兴的愿景在接续奋斗中照进现实。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新兴青年群体整合研究》(21@ZH025)】
【作者简介:何林英,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陆玉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院)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