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裔美籍学者福山在上个世纪90年代曾经提出“历史终结论”,认为冷战结束以后,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就到达终点,从此之后,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就不再进步了。“资本主义与自由民主的现代体制已经超越了历史和意识形态矛盾,但其他的世界角落还在追赶历史。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除了自由民主制和资本主义,人类社会没有别的进化可能,这就是历史的终结。
进入21世纪,历史的趋势似乎并没有按福山的路线走。如何解释这种反常,福山又认为:“当初我写下《历史的终结》是要指出,我认为长期看,没有哪个替代方案比自由民主制度更出色。历史的终结推迟了,但目前这对很多人来说并非现实。我们现在实际上走错了方向。但历史的发展终将归于自由民主形式。我依旧对此深信不疑。”
我认为,福山的终结论,是不正确的判断——历史并不存在终结,变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
第一,历史有五方面的历史。一是生产力的历史,核心是科技的历史。一是制度的历史,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集权与分权的历史。一是文化的历史。一是人性的历史。一是环境的历史。真实历史的最终表现和演绎,是这五种历史互相交织互相影响的结果。
第二,福山所谓的终结,主要是指制度层面的终结,但制度的演变,受科技变革、利益结构、文化、人性、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制约。科技进步,对制度选择会产生重要影响。因为科技进步,会改变制度的运行成本,会产生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新的生产力主体并进而产生新的制度诉求。利益结构,会制约制度选择。尤其强势利益集团,对制度选择有重要影响。文化也是制约制度选择的重要变量。人性是制度选择的深层制约因素。自然环境方面的变化,也对制度选择有重要影响。由于科技变革、利益结构、文化、人性、自然环境等因素总是处于变动中,所以,制度也会随之处于变动中。如果说制度存在终结,这终结只能是终结于变动中,不存在一种制度不变的终结。
第三,从政治制度变动看,政治制度变动无非总体体现为权力集中或权力分散趋势,是权力集中趋势加强,还是权力分散趋势加强,最终是由科技变革、利益结构、文化、人性、自然环境等因素所导致的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或最终取决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最主要的,社会政治制度本质是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生的。由于社会主要矛盾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中,所以,政治制度的均衡也必然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中。由此,福山所谓的历史存在终结,必须是要社会主要矛盾存在终结才有可能,但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第四,制度本身也存在边际收益递减情况。因为一项制度设计,刚开始,还对人们有较强约束力,但时间久了,人性的机会主义会不断蚕食制度的约束效力。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推进制度变革的动力会增加。
第五,由于科技变革、利益结构、文化、人性、自然环境等因素,再加上制度本身的边际收益递减因素,共同形成合力,导致制度变革必将成为常态。
第六,按福山观点,从长期趋势看,在制度层面,历史存在终结,但历史实践的长期趋势也没有为其提供充分证明。
最终的结论应是:变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任何国家的制度选择和设计,尤其是政治制度的选择和设计,应基于解决自身主要矛盾的需要而定,是在多因素作用下因这种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历史均衡结果。
(作者为兰州城市学院特聘教授、甘肃省委党校二级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