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丰收节”,使上万年的农业文明有了节奏感、仪式感和成就感、自豪感。中国农民丰收节不满十岁,还很年轻,如何让这一节庆薪火相传,由生活方式变成生活习惯,由生活习惯变成生活传统,并且由农民群体普及到整个社会,普天同庆,永不落幕,这是举办这一节庆面临的新命题、新任务和新挑战。
农民主体
农民丰收节,是农民自己的节日,农民是主角、主体、主力。自始至终让农民站C位,以农民为中心,这是大原则、大逻辑。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少数地方出现了政府大包大揽、基层干部代替农民做主的现象,根本原因就是忘记了农村各项工作都必须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农民这个大道理,忽视了农民是主体、主力这个大前提。在去年丰收节的主场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登台启动按钮的不再是领导干部,而是清一色的农民、老乡,一个简单的改变,意义深远。
让农民走上舞台中央,农民演、演农民,只是表象,坚持农民主体的背后,是骨子里对农民真正的敬重、尊重,是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返正、回归。只有让农民自己创造文化、创造自己的文化,找回文化中的自己,乡村文化才有生命力。千万不要忘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主体是乡村文化,载体是村庄,主角是农民。我国现存73%的非遗传承项目在乡村,农民既是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乡村现代文化的创造者。
美美与共
一方水土养一方“美”,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各美其美,让一方水土养育出的万千之“美”在丰收节里集聚汇合:美的物产、美的故事、美的场景、美的人物、美的风情、美的习俗、美的艺技、美的歌舞、美的音乐、美的书画、美的服饰、美的宴席、美的小吃、林林总总,争奇斗艳,从一定意义上说,丰收节就是一个“集美节”,让人们在美的盛筵里感受视听的愉悦。
从这个维度观察,丰收节也是一个“美育节”,它点燃人们的激情,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激励人们求知求乐、向善向美。丰收节是家乡美的呈现,让游子思乡情更浓,爱乡情更切,更燃归乡情。它又是传递美的载体,线上线下观者云集,原来不知名的乡土特产,一下子名震四方;原来身有绝活的土老帽火爆出圈。它传递的是信息,点燃的是激情,带起的是经济,塑造的是文化。丰收节虽一年办一次,但一次美一年,节庆留下了余韵回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向美而生,才能生生不息。
展示文明
不少人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城市文明才是现代文明的代表。农业文明则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对应的落后、腐朽、应该抛弃的文明。这是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只有克服这种错误观念,才能让重城轻乡、先城后乡、有城无乡的制度操作逐渐淡化,直至消亡。丰收节应以此为使命,充分展示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成就,重塑农业文明的现代尊严,改变社会认知,增强农民自信。
丰收节应“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目前,我国已有10%的农业科技成果领跑世界,39%的农业科技成果与世界处于并跑状态。无人机、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种子智造、激光除草等一大批先进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正让传统农业插上现代化的翅膀,展翅高飞。丰收节应充分展示这些成就,让全社会明白,农业文明及时注入现代文明的各种元素,就是与城市文明、工业文明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只有校正二元文化的偏见,农业文明才能重塑尊严,城市乡村才能融合发展,这是普天同庆的社会基础。
行为自觉
任何一个节日,要想薪火相传,必须由官方发起或民间发动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演变为一种自觉的生活习惯,然后由生活习惯渐变为一种代代继递的固定风俗传统。丰收节放在秋分时节,正是万物登场、喜摘硕果、丰收在望之时,时间的选择上恰到好处。内容上也是亲民的,老百姓都喜欢、能接受。但要让这种已经成型的崭新生活方式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还需官方与民间共同探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初始阶段需培育“星星之火”,寻找热心人、领头人,像吉林延边的“农耕记忆馆”,每月组织有经验的老农讲种地故事;中期要“添柴加薪”,浙江安吉政府助力的“二十四节气村晚”坚持五年后,现在村民自己排节目单;最终要“实现自燃”,像安徽小岗村的“丰收月”最初靠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如今变成村民自发的“保留节目”。从官方主推到百姓自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只有把握“火候”,适时助力,才能实现从“有为主导”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跃迁。
人间烟火
确保节日永续,必须让节庆活动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最好的方式就是紧贴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开展一些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活动。
在物质层面,可借鉴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的“吃美食”风俗,比如春节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丰收节也应打造出一种统一的“吃食”。可在国家和省级层面组织美食家、营养学家以当地当年新产农产品为原料,打造一种时令美食,可取名“十新汇”(十为虚数,意即多种新鲜时令的食材),如供单人食的十新粥、十新饼等,可取名“十新饭”;可供家庭小聚的几菜一汤,可取名“十新餐”等等。名字全国统一,原料因地制宜。从中央到地方可利用现在发达的传媒技术,大造舆论,强力推广,持之以恒,使“十新汇”这一美食像春节饺子、端午粽子、中秋月饼一样,在丰收节里成为家家必备的美食。
在精神层面,借鉴中国传统节日,根据本地条件、习俗、人才等因素组织一些易操作、有乐趣,富有美好寓意,又能广泛参与的活动,以官方名义和渠道对全社会发布。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村超”“村BA”,已经演绎出“苏超”“浙BA”的省域活动,各地可借鉴,打造出省、市、县、乡、村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各类富有特色的节庆活动,让“独角戏”变成“群英会”,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丰收节里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为中国农经学会原副会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