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浪潮与文艺创作深度交融,“科技艺术”不仅成为拓展文艺边界的新引擎,更成为承载、活化、传播中国文化记忆的新载体。
最近5年,我和团队有幸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等国家级文化盛典以及多个重大文旅项目。我们深有感触,科技与艺术融合激活了文化记忆,激发了文艺创作创新活力,提升了文艺原创能力。
国家战略是“科技+艺术+文化记忆”的融合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些重要论述,为“科技+艺术+文化记忆”的融合发展指明方向,要求新时代文艺创作以创新手段守护文化根脉,让沉淀千年的文化记忆“活”起来。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是科技艺术赋能文化记忆的代表作。我带领的数字视效团队深度参与全流程数字创意整合设计,以精准技术落地前沿艺术构想。从倒计时环节“二十四节气”的数字化呈现,到“冰雪五环”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营造,再到奥林匹克历史上首个“微火火炬”,我们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交互、可演绎的视觉语言,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耦合。
这场开幕式引发全民热议与全球赞誉,印证了当前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深刻转变: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全面迈向追求深度参与的“沉浸互动”。在全球化背景下,这样的探索更承载着“文化出海”的使命——以国际通用的科技与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文化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可感可触”为科技艺术带来感染力
中国文化记忆凝结于历史事件、传统美学与民俗风情之中。科技艺术要避免“炫技式创新”,真正触达人心、引发共情,需要扎根我们的文化记忆。
从文旅项目《寻迹洛神赋》中翩跹的洛神意象,到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对长征精神的数字化诠释,再到沉浸剧场“寻迹炎帝神农”,这些年的实践让我们意识到:科技艺术的感染力,在于“数字手段让文化记忆可感可触”。
对文化记忆的活化与重构,是作品打动人心的关键。《寻迹洛神赋》已带领超60万人次观众领略古都洛阳的文化魅力。该项目并未简单复刻古籍,而是以数字影像还原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姿态,借历代文人墨客的视角构建洛阳的市井烟火气。游客置身其中,既能欣赏光影变幻之美,更能共鸣传统文化蕴含的“美”与“情”。
《寻迹洛神赋》的创作启示我们,要主动成为“文化记忆挖掘者”,走进博物馆、历史遗址,访谈非遗传承人,将散落的文化碎片转化为可数字化、艺术化的创作素材,科技艺术创作才能“有源可溯、有魂可依”。扎根文化沃土,作品才可能饱含文化温度。
典籍文物中的记忆“浸润”当代生活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文化记忆活化提供了全新工具,人工智能、VR、AR、数字投影等技术,正打破“过去与现在”“静态与动态”“线下与线上”的边界,让沉睡在典籍、文物中的文化记忆“走出来”,融入当代生活。
科技艺术构建“沉浸式场域”,让观众作为“参与者”置身文化记忆场景之中。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摒弃传统陈列模式,运用数字技术还原长征中的典型场景:动态投影与实景模拟再现雪山草地的恶劣环境,数字沙盘呈现红军行军作战的艰难历程,配合音效与光影设计,让观众在70分钟内“重走长征路”。截至目前,已有170万人次观众在艺术馆里,亲历红军过草地、渡赤水的艰辛,长征精神被转化为可感知、可共情的深刻记忆。
“时空场景”与“自然场景”结合,拓展文化记忆的体验维度。楚韵时空剧场的“楚风号”,以长江为天然画轴、游船为移动载体,楚文化“凤凰”图腾融入船体设计,霓虹灯光勾勒出“御风巡江”的独特气韵。剧场内部以《离骚》《九歌》为文化内核,借助水墨投影、AI机械臂、沉浸式音响等技术,打造四幕主秀“羽梦千年”。观众乘船欣赏三峡美景的同时,仿佛“穿越”至战国末年寻找“凤鸟神迹”,实现文化记忆与地域生态的深度共鸣。
数字艺术还让文化记忆传播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全方位覆盖。我和团队打造的“悠栽逛中轴”项目,通过设计创意数字IP形象“悠栽仔”,联动线上线下场景,让参与者以“City Walk”的方式,感受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底蕴与当代活力。这类文创产品不再是简单的纪念品,而是文化记忆的微型体验装置,兼具实用价值与文化传播功能,让文化魅力持续“浸润”日常生活。
我们切身感受到,文化记忆活化、非遗与旅游融合、文旅与百业跨界创新,需要充分发挥科技艺术的赋能作用。政府搭建平台、社会营造氛围、文艺工作者创新实践,将“共创”出更多有文化、有温度、有创新的优秀作品,让中国文化记忆活在当下、走向世界。
(作者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