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自身优势,上好信息科技特色高校“大思政课”

立足自身优势,上好信息科技特色高校“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在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背景下,信息科技特色高校如何立足自身办学传统与学科优势,全面把握上好“大思政课”的时代价值、实践路径和重要关系,是实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的重要命题。

将办学特色有效转化为育人优势

新时代,信息科技特色高校上好“大思政课”是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彰显办学特色、实现育人使命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教育现代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数字化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信息科技特色高校作为国家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必须主动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大思政课”体系建设,以技术赋能思政教育创新,以教育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信息科技特色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深厚的学科积淀与前沿的技术优势。将这一办学特色有效转化为独特的育人优势,是上好“大思政课”的关键所在。信息科技特色高校要以技术创新驱动教学模式革新,以学科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内涵。通过学科体系与价值体系的深度融合、知识传授与精神塑造的有机统一,构建起具有信息科技特色的育人范式,实现从学科优势向育人优势的创造性转化。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信息科技特色高校的“大思政课”建设,必须牢牢把握“育人”这一核心旨归。立足相关专业学生的思维特质与成长规律,引导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科技伦理思辨中塑造价值判断,在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中自然生发“科技报国”的情感认同与使命驱动,为民族复兴伟业筑牢人才根基。

准确把握上好“大思政课”的四对重要关系

信息科技特色高校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时,要准确把握以下四对重要关系。

坚持学科特色与育人规律的有机融合。在开发特色教学资源时,要着力做好专业知识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和有效衔接。关键在于把握特殊与普遍的辩证关系,使校史校情、学科资源的运用最终落脚于普遍性的育人要求,形成特色与规律相辅相成的良性局面。

做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要始终坚持思政引领的主导地位,明确信息技术是服务育人目标的重要工具,警惕“技术万能”的误区。信息技术的运用应当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要充分发挥其在拓展教育边界方面的积极作用,更要确保技术应用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注重多方主体与高校主导的协同联动。“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构建多方主体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但高校党委必须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作用,着力解决资源整合、机制创新中的关键问题,避免多方主体各自为战导致育人方向偏差。

统筹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协调配合。高校要构建开放共享的“大思政课”资源体系,通过打造理论和实践、校内和校外、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一体化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形成全社会共同努力办好“大思政课”的工作格局。

积极探索上好“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信息科技特色高校要深刻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系统挖掘、有效融合校史基因、信息技术等特色资源,创新构建“大思政课”育人矩阵,进一步建设育人“大课堂”、建强育人“大平台”、汇聚育人“大师资”、开创育人“大格局”。

融入校史红色基因,高标准建设育人“大课堂”。校史镌刻着一所学校的办学历程、文化传承与时代印记。要发挥红色校史在思政教育中的“史料宝库”作用,深耕课堂“主渠道”,打造厚重历史中的“大思政课”,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要发挥红色校史在立德树人中的“源头活水”作用,激活校园“主舞台”,打造典礼育人中的“大思政课”,使典礼仪式成为激发情感共鸣、强化身份认同的动态课堂。要发挥红色校史在弘扬时代精神中的“坚强阵地”作用,利用文化场馆开展沉浸式实践研学,将思政教育转化为具象化、情境化、互动化的创新实践。

融合信息技术特色,高起点搭建育人“大平台”。当前,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深刻重构教育生态,信息科技特色高校要将技术赋能作为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全场景。要聚焦个性成长发展,打造智慧云端上的“大思政课”。如北京邮电大学立足数智教育发展趋势,创新性建设“邮AI”学生成长智能体平台,自主研发学生通用素质、专业能力、职业发展和多维预警等AI应用模型,打造“学生成长—辅导员赋能—学校治理”三位一体良性育人格局。要聚焦思想价值引领,用信息技术为打破学段壁垒、共享优质资源提供支撑,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大思政课”。要聚焦科研能力提升,打造工程实践中的“大思政课”,积极鼓励学生在师生协同攻关、自主研发数字平台的探索中实现价值引领与能力锻造,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融汇多方队伍力量,高水平集聚育人“大师资”。“大师资”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要素,信息科技特色高校要整合多方力量,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内外协同、结构合理的“大师资”队伍。名家汇智,打造卓越领航“大思政课”。高校要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大国工匠等走进校园,引导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找准人生坐标,树立远大理想。双师驱动,打造科创报国“大思政课”。高校要构建校企导师协同育人新机制,通过“学校专业导师+校外产业导师”双轨指导体系,在工程化环境、实战化项目、有组织科研中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精准对接。四维联动,打造网络强国“大思政课”。高校要推动“思政队伍—专业教师—行政管理—科研导师”四支力量贯通协同,思政队伍要在日常思政教育中强化价值引领,专业教师在知识传授中深植家国情怀与科技伦理,管理部门通过优化制度营造创新生态,科研导师带领学生在科研攻关中锤炼本领、勇担使命,各方形成合力,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融通校社优质资源,高质量开创育人“大格局”。社会协同力是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质,信息科技特色高校要积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要加强校际交流,打造协同联动“大思政课”,聚焦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方向,共同开拓高层次科技创新新局面,打造共育共享人才资源新模式。要深化校企合作,打造产教融合“大思政课”,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建立“行业出题、师生解题、企业评题”的闭环机制,让学生置身于科技创新的前沿一线。要推进校地协同,打造行走中的“大思政课”,积极构建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体系,大力拓展研究生挂职锻炼平台,选派研究生奔赴国家建设最前沿、西部开发主战场、基层治理第一线,引导学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实验做到田野间、将所学用在一线中。

(作者:续梅,系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