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变革

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变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明确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的方向,强调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具体行动指南。在人工智能(AI)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公共服务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AI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其与教育的跨界融合为破解长期存在的教育供需矛盾提供了创新解决路径。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变革,不仅是技术驱动的教育创新,更是重塑教育治理模式、构建新型服务范式的战略举措。

以人工智能赋能供给改革,破解教育结构性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基本解决教育大规模、全覆盖的问题,整体完成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然而,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升级,公共教育的实际供给无法满足日益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与自主选择的教育需求,难以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教育公共服务布局的差异。教育公共服务面临三大结构性矛盾:

第一,供给单一性与需求多元化的矛盾。传统教育体系以标准化课程和统一化考试为核心,难以满足个性化学习、跨学科融合、创新思维发展、国际化视野培养等新兴需求。

第二,资源配置不均衡与教育公平的矛盾。城乡、区域、阶层间的教育资源差距显著,优质师资和课程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欠发达地区获取高质量教育的机会有限。

第三,效率低下与质量提升的矛盾。传统教学依赖人工管理,存在作业负担重、课外辅导泛滥、教学反馈滞后等问题,制约了教育质量的系统性优化。

以上矛盾表明传统教育公共服务已无法适应目前社会需要。改善和丰富教育公共服务是缓解和解决矛盾,实现教育质量提升、均衡发展与普惠公平的出路,必须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转变传统的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关注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结构三方面的有机协调。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技术正重塑教育生态,通过数据驱动的精准分析和智能交互,为解决教育公共服务的结构性问题提供了全新路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汇聚社会教育服务资源、增加优质教育服务供给,破除教育的大规模与个性化、公平与质量难题,构建起具有“更多获得感”的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为教育供给的转型与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

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公共服务新体系

大力推进基于“人工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变革,打造“人工智能+”教育供给新体系,通过人工智能变革教育公共服务的结构、内容与组织形态,在不大幅增加教育公共服务开支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涵盖的范围与质量。

供给结构变革:转向消费驱动、主动智能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从结构平衡的角度看,供给结构的调整必须与需求结构的变动相适应。但从实际看,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形成机制与演变路径常常是不对称的,结构失衡问题不可避免,尤其是在缺乏充分市场化竞争的教育公共服务领域。传统的教育公共服务面向广大群体的共性需求进行供给,常忽视个体的需求。面对教育服务消费者(学习者)日益凸显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要扭转供给逻辑,从传统的“供给决定消费”的单向供给观向“供需双向互馈”的协商供给观转型,强调“消费驱动、需求导向”的教育供给理念。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新的教育服务供给体系,以每位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中心,通过精准诊断和测评来刻画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与学习状态,进而为学习者推荐和提供最适宜的学习资源、学习服务和学习伙伴。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匹配系统,能够实现对区域教育资源供需状况的精准判断与预测,通过AI驱动的远程授课、智能教学助理、智能课堂管理等方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和区域间的教育质量差距。消费驱动的教育供给理念要求传统教育供给模式突破平台与资源的局限性,实现从以平台和资源覆盖为目标的“资产型供给”向以实际效能提升为目标的“服务型供给”转型,为学习者提供主动智能的教育服务。这一转型的关键在于建立开放的教育服务生态体系,以“云——网——算”融合的服务架构为基础,构建出可自由组合服务、平等交易服务的教育服务市场,形成“政府制定标准、企业创新供给、用户反馈驱动”的良性循环,实现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精准性与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

供给内容变革:转向虚实融合、多元协同的教育服务供给业态。利用人工智能突破时空限制进行信息交换的优势,可以超越传统单一线下教育供给的局限,向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无缝衔接的教育供给转变,形成虚实融合的新型教育形态。在该形态下,教育公共服务以学习者的个性需求满足为核心出发点,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供给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在线的教师服务、个性相投的学习同伴、促进思维发展的智能认知工具、权威的知识与信息源、促进社会性成长的学习社区等,从而实现从统一模式的学校教育供给到多元教育服务的精准供给,丰富不同主体获取教育服务的种类和方式。

为形成多元教育服务的供给体系,要利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服务开放与整合,汇聚学校、企业等各类相关教育服务机构服务资源。基于人工智能在信息共享、数据融合、业务协同和智能服务方面的优势,通过社会化供给、群建群享的机制,为教育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内容来源。同时,应建立科学的准入规范、评价规范和监管规范,促进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协作与互补,形成全社会教育服务供给的统一战线,进而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动态优化服务内容体系,形成“需求收集——技术迭代——效果评估”闭环,实现服务目录的动态化更新与迭代。

为确保“人工智能+”教育公共服务持续高效地运行,需成立专门机构常态化运营与管理,以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建议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依托教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组建开放型智慧学习平台运营主体,构建包括组织架构、服务范围、服务目标、经费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性制度。通过运营实体整合学生在校内外不同学习场景中的教育数据,基于教育大数据和智能技术推动校内外协同精准育人,形成全域数据驱动教学质量协同改进的良性闭环。

供给组织变革:转向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服务供给组织生态。多样化教育需求的满足,必须要有多样化教育供给的投入。除了要为“人工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建立长期的资金保障,将其纳入财政预算常态化项目外,还要打破政府作为教育资金投入唯一提供者的格局,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教育服务领域的重要作用,健全和完善教育供给投入体系。结合区域教育发展需求,各地政府可采取定向购买资源和服务的方式,科学引导社会教育机构针对公共服务的短板提供精准化教育服务,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全覆盖与人工智能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双赢。面向远郊区县、贫困农村的学习者,可通过政企联动的形式鼓励国内电信运营商、互联网科技巨头企业建立普适服务公益基金,以帮扶项目计划或慈善基金等形式向学习者提供可管控的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学习智能终端,并为学生所在学校与家庭定制低廉费用甚至免费的宽带服务,为其提供基础网络环境,缩小数字鸿沟。

为了确保社会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需建立独立、透明、基于数据、可信的第三方教育服务评估体系。允许专业化、社会性的第三方服务质量评估机构深度介入教育领域,在融合大数据、社会信任计算等方面开发先进、公开、透明的评估方法和认证体系,准确评价教育供给质量和效果并提供客观公正的数据信息支持。通过建立过程性评价驱动教育消费的机制,形成质量评价与服务改进的良性互动,确保教育服务水平的稳定提升与持续发展。

供给监管变革:转向基于数据的教育服务供给智能监管形态。决策的依据,不应仅来源于个人经验与主观判断,应更多来源于数据,通过数据来验证教育服务对学生学习的实际作用。数据在教育供给布局中将越来越重要,通过教育大数据分析可以了解真实的服务质量,洞察纷繁表象背后的关键问题所在,使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管形态从更多靠经验走向更多靠数据,摆脱经验的束缚,为教育治理提供更为科学的方法。

具体而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监管变革包括以下四点:一是从服务条件的监管到服务质量的监管。传统的教育服务监管偏重关注教育机构的公共服务设施达标情况,如空间、设备、人员等,但服务条件不等于服务质量,在开放公共服务的同时,对服务质量的监管更为重要。二是从结果监管到过程监管。以往主要采取阶段性、断点式的结果评估方式,而人工智能使得嵌入服务过程的伴随式监管成为可能。基于数据的伴随式监管方式更加重视过程性表现,可以在服务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对服务进行动态调整。三是从事后补救到实时预警。以前教育公共服务出现问题,往往是事后发现的,事后补救不仅耗费大量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对学生成长的不利影响,更难以弥补。基于大数据的监管,可以实现实时信息的采集分析,在问题出现前即时预警,以便及时干预或调整,实现稳定的公共服务。四是从政府监管到多元主体监管。传统教育公共服务采用政府主导的单一途径监管,监管信息不全,容易受主导者个人喜好误导而产生偏差。人工智能赋能的教育公共服务是开放的体系,可以使监管的主体从单一的教师扩展为师生,乃至家长、社会专业人士等,使监管更客观、全面,更反映实际需求。

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变革,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生态创新,可构建起“普惠包容、精准高效、开放协同”的新型教育服务体系,是破解教育公平与质量、规模与个性化难题的关键抓手。这一过程需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多方协同,在保障伦理底线的前提下,释放人工智能技术的革命性潜力,最终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愿景。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