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陷入“中等技术陷阱”对全球科技格局的影响

欧洲陷入“中等技术陷阱”对全球科技格局的影响

一个国家或地区陷入“中等技术陷阱”,意味着其产品技术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被困于中端甚至低端,难以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当前,全球科技前沿多点突破,欧洲在新兴技术领域与美国差距逐渐拉大,尤其体现在人工智能、超级计算和微芯片等前沿关键技术上。这一困境不仅关乎欧洲自身发展,更对全球科技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欧洲科技竞争力呈现衰退迹象。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基础实力逐步脱节。尽管欧洲拥有世界一流的科学生态系统,包括30多所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等顶级科研机构,但其科技公司的数量和质量却严重不足,导致欧洲强大的科研实力并没有有效转化为企业科技生产力。如英国某品牌评估机构发布“2024全球科技品牌价值100强”中,仅有9家位于欧洲,且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没有一家来自欧洲。相比之下,前100强中美国拥有46家、中国25家、日本韩国印度合计17家,前50强中美国26家、中国13家、日韩印合计8家,欧洲仅3家。

关键技术日渐落后。在人工智能、超级计算和微芯片等关键技术领域,欧洲与中美两国的差距不断扩大。从投资看,欧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私人投资仅为450亿美元,远低于美国的3000亿美元和中国的910亿美元。从企业成长性来看,欧洲也不如美国和中国。如中国华为,尽管在上述100强榜单中位列第15,然而其在5G通信技术、芯片研发等领域所具备的实力却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未来成长性进一步看好,将展现更为强大的竞争力。相反,由于关键技术日渐落后,欧洲缺乏成长性好的科技企业。关键技术差距使得欧洲在全球科技竞争中逐渐呈边缘化态势。

数字产品长期依赖外部供应。欧盟所需的80%的数字产品、服务和基础设施依赖第三方供应,显示出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脆弱性。如全球1453家独角兽企业分布在53个国家和291个城市,其中78%的企业商品和服务主要与数字经济领域相关,如金融科技、软件服务和人工智能行业等。美国以703家领先,中国以340家位居第二,印度以67家保持第三,欧盟27个成员国只有109家独角兽企业,占全球总数的7.5%,远低于欧盟对世界GDP的15%的贡献。欧洲独角兽企业数量不足,显示出未来欧洲数字产品领域外部依赖性增强。

欧洲陷入“中等技术陷阱”的原因。研发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数据显示,2023年欧盟研发强度(研发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仅为2.2%,远低于美国的3.5%,也低于中国的2.65%,更远低于韩国的近5%。此外,欧洲的研发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等中等技术领域,而非战略性先进技术和前沿科技领域,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技术、量子计算机等数字领域的投入,与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和中国相比,欧洲差距依然较大。这种投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优,导致欧洲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逐渐减弱。

创新人才面临严重流失。尽管拥有庞大的经济体量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在吸引全球人才方面,欧盟仍面临着美国和中国的激烈竞争。囿于长达10余年的经济基本停滞,以及语言壁垒存在,使得欧洲在全球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对于许多寻求机遇的欧盟人才来说,美国仍然是他们的首选之地。欧洲缺乏像谷歌、亚马逊、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难以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考虑到薪资水平和职业发展前景,欧洲的高科技人才大量流向美国和中国。

市场分散与监管过度并存。欧盟27个成员国虽然形式上建成了一个欧盟统一市场,但受成员国语言、文化和法规的差异等,欧盟市场碎片化仍然严重,成员国内部和成员国之间的创新鸿沟依然存在,难以形成合力,阻碍了大型科技项目的推进。同时,严格的隐私和安全监管虽然保护了消费者,但也限制了技术创新和初创企业的成长。种种创新市场环境的不足,影响了欧盟整体科技创新发展。

创新机制和治理能力问题缺陷。欧盟当前面临的创新困境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和制度的问题。如相较于其他国家,欧洲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更加分散,导致政策制定的不协调和创新资源的浪费。此外,欧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相对较弱,限制了欧洲的创新能力。要扭转这种局面,欧盟需要从根本上重塑其创新文化。

对全球科技格局的影响。削弱欧洲自身优势,加剧内部发展失衡。如果欧洲难以挣脱“中等技术陷阱”束缚,其创新生态便会陷入漫长的衰退期。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科研底蕴,以及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引领技术走向,在超级计算领域不断突破运算速度的极限。中国也逐步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和积极的政策推动,在人工智能、6G通信、高铁技术等多个前沿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欧洲在这些前沿技术领域的发展却举步维艰,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逐渐沦为技术追随者,其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也因此不断下滑,在全球科技治理中曾经拥有的话语权也逐渐被削弱。欧洲内部发展失衡的问题也会随之日益突出。北欧国家凭借先进的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在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南欧国家因技术创新滞后,在产业升级方面面临重重困难。这种南北欧之间不断拉大的技术差距,进一步加剧了欧洲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年轻一代由于发展机会受到限制,对未来感到迷茫和失望,这极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给欧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重塑全球科技格局,增添国际竞争变数。欧洲陷入“中等技术陷阱”,将推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重塑。曾经,北美、欧洲、亚太地区三极并立的稳定格局被打破,美国和中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双引擎。各国为了在这一新的格局中抢占先机,纷纷加大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围绕科技资源、高端人才和新兴市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逆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欧洲在国际科技与产业合作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全球科技合作出现了“低端合作、高端割裂”的不良态势。各国在高端技术领域筑起壁垒,以保护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战略利益。而在中低端技术领域,由于利润分配不均等问题,合作的可持续性也面临着严峻考验。此外,科技领域的竞争还逐渐蔓延到地缘政治和经济领域,引发了一系列贸易摩擦,严重威胁着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冲击全球供应体系,阻碍产业协同升级。欧洲过去在全球产业链中长期占据重要地位,其陷入“中等技术陷阱”对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与合作将造成冲击。以汽车制造行业为例,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加速转型,欧洲由于在电池管理系统、自动驾驶芯片等关键技术上发展滞后,影响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升级进程。在航空航天领域,空客等欧洲企业的创新速度放缓,导致相关技术和产品的更新周期延长,进而影响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此外,欧洲在数字产品方面长期依赖外部供应,不仅不利于全球供应链的多元化和韧性发展,也会严重阻碍国际科技与产业合作的深入推进,给全球产业协同升级带来阻碍。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