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动边疆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土安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有利于凝聚人心、优化资源配置、化解矛盾风险,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边疆治理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治国必治边”的重要论断,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边疆地区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以发展成效生动诠释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使边疆地区乡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都得到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边防巩固,边境安全,中华文化认同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在此背景下,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推动边疆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强化组织建设,筑牢边疆地区乡村治理“桥头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并对基层治理作出重要部署。推动边疆乡村振兴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形成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提供有力保障。一要建强基层党组织。选派“懂边疆、爱边疆、善治理”的干部担任基层村党支部书记,发挥其在富民兴边、民族团结、守土固边中的核心领导作用;推广“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经验;提升边疆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二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民族宗教问题。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三要创新数字化治理模式。利用数字技术弥合地理鸿沟,推进“智慧边防”“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应急管理、远程医疗、线上教育的覆盖能力,让数据多跑路、边民少跑腿。
促进文化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一要增强文化认同与历史认知。深化历史教育,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全面、准确地讲述中国历史,让所有人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历史形成的共同体。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为各民族群众走向全国、获取知识信息、实现更好发展提供钥匙,同时兼顾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二要搭建广泛深入的交流平台。通过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鼓励各民族在城乡、学校、单位、社区中交错杂居,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展示多元文化的魅力,促进线上线下的文化交流。三要推动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发展差距,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文化旅游业,让文化保护与传承保有持续的动力。四要强化法治与政策保障。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依法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聚焦特色产业,激活边疆发展“新引擎”。边疆特色产业不仅是经济产业,更是承载着国家安全、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生态屏障多重使命的战略产业。一要挖掘与赋能,打造“人无我有”的核心竞争力。精准深度挖掘,超越表面的特产概念,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生态价值、工艺独特性。科技与文化赋能,引入科研机构,对特色资源进行成分分析、功效验证,开发新产品;将民族故事、非遗技艺、地域风情融入产品设计与品牌叙事,提升情感溢价。二要融合与创新,构建“多维增值”的产业生态链。打造沉浸式体验,如新疆葡萄沟的葡萄酒庄旅游、内蒙古的牧场生活体验、云南的古茶山徒步,让游客从“购买者”变为“体验者”和“传播者”;产业链创新,推动产业从“原字号”向“制成品”转型,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把更多附加值留在当地。三要品牌与渠道,打通“从边疆到世界”的市场通路。由政府牵头,企业协同,建立严格的准入标准和质量体系;构建立体化渠道网络,充分利用直播电商、社交电商、跨境电商,邀请头部主播、培养本土网红,让特产“云端出疆”;利用边境口岸优势,建设跨境电商园区,将产品销往邻国乃至更远的国际市场。四要协同与共享,建立“利益联结”的发展模式。政府重在搭建平台、制定规则、提供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让企业成为市场活动的真正主体;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共同富裕,这才是边疆稳定的根基;与东部省份合作,在东部建设“边疆特色产业园区”,实现“研发销售在外,生产加工在内”的协同发展。最终让边疆乡村实现从“资源”到“品牌”的转变,从“单一”到“融合”的转变,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从“富民”到“兴边”的转变。
夯实人才根基,培育边疆振兴“生力军”。夯实人才根基,一要实施“本土人才”培育计划。加大对本地村干部、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的培养力度,重点针对农村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等,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综合型人才,让他们成为“永不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二要创新“外部人才”引进机制。通过“组团式”援疆援藏、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家短期帮扶等项目,引入教育、医疗、科技、规划等紧缺人才,围绕重点特色产业项目,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高层次项目经理、技术总监、营销专家,“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做大一个产业”。三要营造“留人”新环境。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安家费、住房补贴等;优先改善边疆地区的住房、医疗、教育条件,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打破论资排辈,为青年人才提供关键岗位、承担重要项目的机会,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对表现优异、贡献突出的外来人才,在落户、子女教育、配偶工作、医疗服务等方面给予“绿色通道”和特殊照顾。四要大力表彰宣传长期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先进典型,形成社会尊崇的氛围。
坚持生态优先,守护边疆绿色“生命线”。边疆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屏障,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是边疆地区人民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也是国家形象与软实力的体现。守护边疆绿色“生命线”,一是生态优先,实行最严格的边疆环境保护制度。精准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严格控制水资源、土地资源、草原资源的开发强度,推行总量和强度双控制。二是绿色赋能,发展边疆生态友好型产业。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产能,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三是系统治理,实施重大生态工程。持续推进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草原生态保护、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加强荒漠化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四是科技支撑,提升边疆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建立生态大数据平台;推广适用技术。五是文化引领,构造边疆生态文明新范式。弘扬生态文化,挖掘和宣传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鼓励公众参与,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畅通公众监督渠道。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推动边疆地区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以筑牢基层组织为基础,以兴边富民产业为核心,以凝聚人心人才为关键,以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为灵魂,以守护生态安全为底线,久久为功,才能将广袤边疆建设成为安居乐业、团结和谐、繁荣稳定、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