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提升人民政协深度协商互动效能

进一步提升人民政协深度协商互动效能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凝聚智慧、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人民政协加强“深度协商互动”作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协商工作规则,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真正通过协商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优化协商议事机制,不断提升人民政协深度协商互动的效能,是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提升政协协商能力的必要举措。

深度协商互动,要求在协商过程中充分尊重多元意见、保障平等对话权利,通过理性辩论、有效交流,做到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当前,人民政协深度协商互动机制还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的协商议题选取不够精准,协商平台不够健全,基层政协委员的履职能力和热情有待强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深度协商互动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亟待在议题生成、调查研究、平台建设、人才作用发挥、质量评价等环节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政协协商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完善议题生成机制,提升协商议题质量。高质量的协商议题是开展深度协商互动的前提,要做到与中心工作不脱节、与群众现实需求不脱离,不同主体之间建立精准的对接关系,形成有机统一体。一方面,锚定党政所需,将协商议题与中心工作、政策落地堵点紧密结合。人民政协应主动增强议题谋划的前瞻性,通过专题调研、对口座谈等方式,精准研判党政决策部署中的重点任务、政策执行中的难点问题,将其转化为协商议题,让协商成果能够直接服务于决策优化,使协商互动成为推动党政工作的“智囊支撑”。另一方面,着眼群众所盼,以人民诉求引领议题生成。群众诉求具有动态化、差异化、碎片化特征,若直接作为协商议题,可能导致互动聚焦不足、成果难以落地。这就需要政协委员发挥专业优势,对群众诉求进行系统化梳理、理性化提炼,将个别零散的意见转化为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协商议题,让深度协商互动真正成为回应群众关切、解决民生难题的桥梁纽带。

深化前期调查研究,夯实协商准备基础。只有通过扎实调研深入了解党政部门的政策导向、人民群众的真实诉求、社会各界的多元观点,才能在协商中精准把握争议焦点,互动也才能有效进行,避免协商浮于表面、难以触及问题本质。一是调研要全面,既要关注党政部门的动态,及时了解其对相关政策的解读以及未来推进方向,又要倾听群众的真实声音、社会各界的意见评价,为协商互动提供全面的事实依据。二是主动联合党政部门、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力量开展调研,既发挥党政部门的政策优势、科研机构的专业优势、社会力量的实践优势,又在调研过程中提前与相关主体建立沟通、开展对话,为后续协商互动奠定基础。三是发挥调研的实际价值,推动调研成果与正式协商的有机对接,让调研成果成为协商议程设计的重要材料支撑,避免协商互动偏离主题,切实提升协商互动的针对性。

创新协商平台建设,提升协商包容性、可及性、交互性。协商平台的质量直接影响相关主体的参与广度和深度。人民政协开展深度协商互动,应以提升协商包容性、可及性、交互性为目标,通过创新平台建设,广纳民意、汇聚民智。在优化线下协商平台布局方面,进一步扩大线下协商平台的覆盖范围,让协商触角延伸到基层社会各个角落,让各方力量充分表达、沟通。在实践中,可以政协委员工作室为主阵地,构建“1+N”协商平台体系,通过城市公园议事角、农村流动协商车等形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协商;针对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工作分散、时间紧张的特点,采取“政协委员上门协商”“错峰议事”等方式,精准收集其诉求,让每一个群体都能在协商中“有声音、有分量”。在搭建线上协商平台方面,依托政务APP等渠道,让相关主体足不出户即可参与讨论;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数字需求,优化相关平台界面设计,提供语音输入、大字版界面等服务,保障其平等参与的权利。同时,建立线上协商“闭环管理”机制,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回应、跟踪办理,避免线上平台成为“摆设”,让数字技术真正成为拓展互动广度、提升互动效率的“助推器”。

发挥人才集聚优势,释放专业资源价值。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政协委员作为协商互动的主体,其专业素养、履职能力对协商互动的深度与质量有重要影响。要将人民政协的专业优势转化为协商效能,切实在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方面下功夫,为深度协商互动提供智力支撑。其一,当政协委员面对与自身专业背景高度契合的协商议题时,深度协商互动的局面会更易形成。为此,可对政协委员的所属专业领域进行分类,在具体协商活动中,根据议题所属领域安排相应委员参与,推动政协委员与协商议题之间建立高度的匹配关系,避免“外行议内行”现象发生。面对复杂协商议题时,根据议题涉及领域,组织跨界别、跨领域协商,安排不同专业背景的政协委员共同参与,实现“1+1>2”的效果。其二,持续强化政协委员的履职能力。通过系统培训增强政协委员对政治理论、专业知识的接受和运用,提升其对相关领域问题的认识深度,以及论述、解释问题的能力,为开展深度协商互动奠定基础。数字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的背景下,还应不断提升政协委员的数字化素养,以数字技术辅助资料收集、数据处理等工作。其三,不断激发政协委员的履职热情。以调动政协委员的工作积极性为目标,完善政协委员履职情况评价机制,将参与协商的积极性、提出建议的质量、凝聚共识的成效纳入考核,通过量化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客观反映委员履职情况,激励他们更为主动参与深度协商互动、积极贡献智慧力量。

加强协商质量评价,促进协商效能提升。协商质量评价并非事后的简单总结,其目标在于对协商互动的水平进行整体检视,发现问题、整改问题,为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机制提供“指挥棒”。一是构建科学的协商互动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协商互动的要素和过程,从协商议题、调研、平台、人才等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例如,在协商议题维度,关注群众对议题生成的影响情况;在协商调研维度,关注调研报告的质量、调查结果与正式协商的对接等情况;在协商平台维度,关注线下平台的可及性、线上平台的使用率等情况;在协商人才维度,关注议题与委员专业的匹配情况等。二是优化评价过程的保障机制。在评价主体方面,邀请协商议题涉及的党政部门、群众代表、企业代表作为利益相关方,评价协商成果对自身需求的回应度;委托专业评估机构作为第三方,从中立视角对协商流程、互动质量进行专业研判。三是做好评价工作的“后半篇文章”。建立“整改——跟踪——再评价”的闭环机制,根据评价报告,形成问题清单,在此基础上形成优化方案,并进行“再评价”,确保整改方案有效落地,切实把评价工作转化为提升深度协商互动水平的利器。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