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赤道雨林深处,生活着地球上体形最大的类人猿——大猩猩。今年2月,4只来自荷兰博格斯动物园的大猩猩跨越重洋,在江苏省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以下简称“红山动物园”)安下了新家。大猩猩“四兄弟”到来的消息很快点燃动物爱好者们的热情,大家亲切地称它们为“F4”。
10月18日,已经适应红山动物园生活的F4即将与观众见面。它们的到来,不仅是一次物种的迁移,更是一段非洲雨林与东方古都10年动物保育接力的缩影,承载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十年磨剑:从图纸到家园的跨洲合作
大猩猩主要分布在非洲赤道附近地区,涵盖非洲西部和东部的部分国家。西部大猩猩和东部大猩猩都有各自的亚种,野外现存数量有所差异,处于濒危或极危状态,都面临着生存威胁。
2015年秋天,中国动物园协会物种管理委员会在南京举办的种群管理研讨会期间,欧洲动物园与水族馆协会(EAZA)专家说的一句话至今令人难忘:“大猩猩守护的非洲热带雨林,是地球的第二道呼吸屏障,而我们与它们的命运,被看不见的生态纽带紧紧捆绑。”这场关于全球种群管理的培训像一颗种子,在我们心中埋下引进大猩猩、建立非洲雨林展区的构想。
构想落地,远比想象艰辛。2016年,我们正式向EAZA递交建立保育种群的申请,收到的第一个回复是本厚厚的《大猩猩饲养指南》——这不仅是一份技术标准,更是对动物福利的严格要求。此后3年,EAZA大猩猩濒危物种保育项目总协调人尼尔·贝蒙特两次来到红山动物园实地考察。从亚洲灵长馆的丰容设计到旧虎豹馆的改造潜力,他的每一次皱眉与微笑都触动大家去思考:我们还能为野生动物做些什么?
2020年至2023年,大猩猩馆的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对细节的严格把控,是重中之重。博格斯动物园是EAZA大猩猩种群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单位之一,由该园副园长阿伦·伊多、清华大学荷兰籍建筑学副教授马特金·德赫斯组成的顾问团和尼尔·贝蒙特在线上线下紧密协作,指导我们反复打磨每个关键细节:闸门高度需符合大猩猩抓握习性,雨雪天需保障它们在室内观景,甚至连土壤厚度都要考虑根系生长对大猩猩行为的影响……窗户、闸门、插销、锁、分配通道等,我们在施工现场经常即时连线,用摄像头对着关键节点仔细观察讨论,一切从动物出发,模拟大猩猩实景使用时的各种可能,形成合适的解决方案。
2024年冬,红山动物园的两名饲养员与一名兽医远赴博格斯动物园接受培训,提前与即将来到动物园的4只西部低地大猩猩——老大纳库(N'akouh)、老二纳克塔(Nukta)、老三纳卡投(N'kato)及最小的“弟弟”玛帝巴(Madiba)朝夕相处,熟悉它们的性格特点与行为模式。纳库对陌生声音很警惕、纳卡投对目标棒反应快速……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最终转化为动物园“个性化照顾”方案。
今年2月,大猩猩“四兄弟”与博格斯动物园的饲养员和兽医一起顺利抵达南京。在荷兰饲养员的陪伴下,它们逐步放下戒备,熟悉新家园的角角落落,与红山动物园的饲养员建立起基本的信任。为保障新成员们的健康,大猩猩饲养团队为它们量身定制了“本地化”营养食谱:每周22种新鲜蔬果,辅以足量新鲜树叶和灵长类颗粒料。如今,“四兄弟”已经逐渐喜欢上南京的饮食。
深入了解:智慧与情感的深度连接
朝夕相处的日子里,饲养员们不断被大猩猩的智慧与情感深度震撼。老大纳库今年16岁,是群体首领,肩负“家长”重任。它会率先检查场地安全,主动探索新环境,研究新事物,为群体排除风险隐患,并时刻确认群体成员的安全,甚至连何时睡觉、在哪里睡都要由它发出号令。从荷兰到南京,“四兄弟”度过了近两个月的隔离检疫期,环境剧变加上过度操劳,纳库的体重一度从180公斤降至140公斤。
其实大猩猩的智慧并不止于此。行为训练课上,老三纳卡投学习“张嘴”指令,教了一次就会;纳库最精明,不但会“敷衍”,还会“谈条件”:要是发现今天的葡萄干比昨天少,干脆扭头不理人,但对感到满意的奖励则愿意“主动”配合。
更有意思的是它们复杂的“社交”。老二纳克塔慢条斯理,每次吃东西都躲在角落。个头最小的纳卡投比较挑食,老四玛帝巴就默默跟在它后面,捡它挑完嫩叶的菜来吃。威严的纳库对纳卡投格外关照:当纳克塔抢夺纳卡投食物时,纳库会轻轻拍打纳克塔,“主持公道”。
这些发现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该怎么和这一高情商、高智商的物种相处?面对如此大体格和力量的物种,如果它们不愿意,我们是没有办法让它们“听话”的。给它们更多的尊重和选择,从它们的视角和思维出发去理解,“合作”起来才能走向良性循环。人与动物的平等关系在这里尤为凸显。
共生启示:人类与动物共享的生命律动
十年筹备,四年建设——这背后,是红山动物园对“动物园价值”的重新定义:动物园不仅是物种保护展示的窗口,更是生态意识的孵化器。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4》指出,从1970年到2020年,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锐减73%。每保护1平方公里的非洲雨林,每年能固碳约1500吨,为数十个特有物种提供栖息地。而大猩猩的生存现状与非洲雨林的健康息息相关——这片占全球雨林面积约30%的生态系统不仅调节着地球气候,更维系着数万物种的存续。但现实是,矿业开采、毁林开荒和棕榈树种植等人类活动,正让大猩猩的栖息地以每年3%的速度消失。
我们以前也许并不知道,大猩猩的生存危机与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也有关系。非洲雨林地下藏有钴、钽等稀有金属,对生产手机芯片和电池来说必不可少。为了在刚果盆地挖钴,大片雨林遭砍伐,大猩猩栖息地变成矿坑。生态旅游也会与野生动物存续产生矛盾。2009年,卢旺达就曾发生山地大猩猩因感染人类呼吸道疾病而死亡的案例。如今,当地正规保护区要求游客与大猩猩之间保持7米距离,游客还需佩戴口罩,连咳嗽都要转过身去。
通过引进非洲大猩猩“四兄弟”,我们正逐步在南京构建一个窗口,让更多人理解非洲大陆的生态和地球这端的我们有着怎样的连接,从而将宏大的生态意义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选择,例如减少手机的更换频率,拒绝野生木材家具,选择可持续认证的棕榈油等。
今年6月,红山动物园还成功完成一次特别的“非洲迁徙”:7头长颈鹿通过一条长达400多米的转运通道,安全迁至园内新落成的场馆——非洲区。我们创新性采用“饲养员行为引导、长颈鹿自主步行迁移”的方式,为长颈鹿营造低压力、更具自主性的转运体验。长颈鹿的成功迁移激励我们,在管理时要充分了解并尊重动物自然习性,达到人和动物高效配合的理想效果。
前几天,饲养员彭培拉说纳库体重恢复到171公斤了,看着它和“兄弟们”在室内大厅里慢悠悠地剥掉芭蕉叶的皮,惬意地吃着里面的嫩秆,我突然觉得,10年的准备都值了。动物园的意义,或许不是把非洲搬到南京,而是让来到这里的人知道:隔着万水千山,我们和那些雨林里的大家伙,始终共享着同一颗蓝色星球的生命律动。
(作者为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