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石林的文明密码

巨石林的文明密码

法国布列塔尼大区基伯龙半岛西岸,一块饱经沧桑的立石迎着海风,恰似心形的轮廓吸引情侣上前合影。这是一块新石器时代的巨石遗存,今年夏天,它与布列塔尼大区超过550处巨石遗迹一道,以“卡纳克和莫尔比昂海岸巨石林”之名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这些巨大的石头遗迹被冠以“巨石林”“立石”“土丘”等名,展现出远古人类以石构为媒介组织空间、表达信仰的惊人能力。位于卡纳克镇的巨石林(见图,尚凯元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遗址:3000余块石块沿地势高低整齐排列,蜿蜒数公里。如此宏大、规则又充满象征意味的构造,引发人们对史前世界的诸多想象。

现代考古借助放射性碳测年法、地理信息系统对巨石遗迹展开系统研究,厘清了部分巨石的建造年代与材料来源。但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巨石林的确切功能与象征意义至今未有定论。一些学者认为它们象征人生阶段的跨越与转化,也有人主张它们是与祖先相关的纪念性建筑,还有人推测它们是对生与死、此岸与彼岸的象征表达。这些石块的排列组合、朝向与地形的关系之谜,召唤人们不断探索史前社会的组织形态与精神图谱。

长期以来,布列塔尼大区的巨石遗迹被视作自然岩体或神话遗物,而非人类文明产物。在莫尔比昂东北部的蒙特纳夫自然保护区,一处隐匿于林地的立石群直至20世纪中叶才被发现。据说,这里最早只有3块高大立石引人注目,常被村民视作密会之地。1976年的一场森林火灾烧毁周边植被,大量石块由此显露。考古学家认为,它们有着明确的排布逻辑。如今,其中39块巨石被重新竖立,为公众打开一扇遥望史前文明的窗口。

12世纪,英国巨石阵已进入历史记载,法国境内的巨石林却长期缺乏系统关注。直至18世纪中叶,启蒙时代的法国学者们对国内巨石林展开考察,首次绘制平面图,为法国巨石研究开启从“传说”走向“科学”的道路。19世纪中叶,“土丘热”席卷法国,莫尔比昂成为考古发掘重镇,在洛克马里亚凯尔发掘出的大批抛光石斧,启发英国学者约翰·卢伯克提出“新石器时代”这一术语,为史前分期奠定基础。

当时,这些巨石还曾引发文豪关注。莫泊桑感叹:“它们仿佛是有生命的。”福楼拜讽刺道:“关于这些庄严古石写下的蠢话,比石头本身还要多。”雨果则愤怒疾呼:“在卡纳克我几乎陷入绝望;你可以想象,那些惊人的巨石……几乎都被那些愚蠢的农民推倒了,他们拿去砌墙、盖棚屋。”

彼时正值工业革命热潮,乡村拓展和道路修筑步步推进,许多遗址遭遇人为破坏。于是,学者与文化界人士发起保护倡议,呼吁将这些遗迹纳入国家保护体系。如今,卡纳克巨石林已有围栏保护,游客在专业导游带领下方可进入参观。

申遗成功后,当地政府与社区积极响应,计划推动数字建模、在线档案开放等举措推动遗产活化,拓展公众可及性,并通过社区教育与跨界艺术合作——如结合声光投影的现场表演、增强现实技术的沉浸式演绎等方式,为这片沉默的史前巨石林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使其成为融合科学、艺术与记忆的公共文化空间。

申遗成功,还意味着科学研究的新起点。卡纳克和莫尔比昂海岸巨石林的建造年代可追溯至距今约6000年前,正是人类社会从游猎向农业定居过渡的关键阶段。当时,海洋距离今天的海岸线尚有30公里之遥。随着海平面缓慢上升,沿海大量新石器时代遗迹可能早已沉没海中。未来如能借助地球物理探测、水下考古机器人等新技术,在水下识别出延伸的石林、祭坛或通道结构,我们或将更完整地还原这座“石头文明纪念碑”的全貌,更好地回顾人类文明演进的沧海桑田。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