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推动整治形式主义,常态长效为基层减负

中国理论网:推动整治形式主义,常态长效为基层减负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对此,2024年8月发布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开宗明义,“为了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积极担当作为,有更多精力抓落实,制定如下规定。”

《若干规定》是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是新时代新征程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若干规定》出台以来,减负正气充盈、清风劲吹,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有力有效提升,创新创造活力奔涌。同时要看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前形式主义存量没有完全清除,增量还在间或发生。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丝毫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必须励精图治、再接再厉,推动整治形式主义,常态长效为基层减负。

一、深刻认识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极端重要性

推动党的作风建设持续向好的题中之义。党的作风即党的形象,关系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因此,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根本目的在于以整治“四风”为突破口,推动党的作风返朴归真、固本培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深恶痛绝,出台《若干规定》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应时之举,目的是推动党的作风建设落细落小,使作风建设不断往基层延伸、向纵深推进,让形式主义销声匿迹、无所遁形。因此,立足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持续向好的政治高度,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必须永远在路上。

巩固党长期执政基层基础的时代之需。根基不牢,地动山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深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的基层基础。一段时期以来,林林总总的形式主义让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难以落实落地,既让基层党员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让基层群众不能充分感受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带来的利好与温暖。因此,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一个明确的战略指向,就是让基层党员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掣肘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快速前进,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为民造福,让基层群众得实惠、享幸福的基础上,一心一意听党话、跟党走,让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奋斗目标,决定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要求把更多资源、时间和精力用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实践证明,形式主义肆虐、泛滥,徒然浪费人财物力,正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与民生福祉毫无关联。唯有摒弃、杜绝形式主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才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以高质量发展铸就高品质生活,让群众多喜乐、长安宁。

激励党员干部敢担当善作为的必然要求。干事担当,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绝非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越是胜利在望,越需要党员干部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只有向形式主义亮剑,实干兴邦,谋事以实、创业以实、做人以实,才能在顽强拼搏、锐意进取、深化改革中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创造高质量发展新业绩。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本质上是在减负的基础上,为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拓展空间、赢得时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逐浪前行、展翅翱翔。

二、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务必以解决问题为抓手

《若干规定》出台一年多来,之所以让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拍手称快、齐声叫好,缘于其开门见山,直指解决问题,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为怎样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实践路径。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健全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离不开问题思维。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具体问题为抓手,努力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解一篇而众篇明的良好功效。

对老问题紧抓不放。无论是“原汁原味”的老问题,还是老问题的新表现,都要求紧抓不放,力求斩草除根,不再复发。例如,《若干规定》中提升文件质量问题,当下仍然有老问题存在,或是要求文件越长越好,或是穿靴戴帽、迟迟入不了正题等,这就要求必须动真格,让文件接地气、有干货;《若干规定》强调严格精简会议,同样有诸多老问题尾大不掉,如习惯于开长会、肆意扩大会议规模,等等。唯有着眼老问题的彻底解决,才能让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有新气象、新面貌。

对新问题明察秋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说老问题没处理完,新问题就可以歇一歇、放一放。解决老问题是当务之急,但也要重视新问题,得同步抓。”整治形式主义老问题的同时,也要防止形式主义新问题出现,要做到新老问题齐头并进、一体整治。对新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有可能让老问题也“按下葫芦浮起瓢”。相反,对新问题明察秋毫,既能让新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也能追根溯源,推动老问题彻底解决。

对小问题防微杜渐。愈演愈烈的形式主义,大都始于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一旦发酵升级,整治起来必然花费更多的时间、倾注更大的精力。因此,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要求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实践中出现的小问题,对小问题防微杜渐,及早拿出应对之策、解决之道。例如,向县及以下单位借调干部问题,往往刚开始以“临时”“救急”的名义进行,如若放任自流,就有可能形成“破窗效应”“蝴蝶效应”。唯有洞若观火,一经发现便严肃纠治,才能不让小问题积劳成疾、积重难返。

对大问题绝不姑息。得其大者兼其小。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必须对大问题一究到底、绝不姑息,才能以大带小,让小问题战战兢兢,不敢做大。尤其所谓“大问题”,最终侵蚀的是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对于“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等明目张胆的形式主义大问题,必须把纪律规矩挺起来,把中央八项规定这一“铁规矩”与“硬杠杠”树起来,要深刻认识整治形式主义绝非一时之计,而是长久之计。

三、坚持以系统观念推动整治形式主义,常态长效为基层减负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执行《若干规定》。中央专门印发通知,要求“党委(党组)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监督执行,确保《若干规定》落到实处”。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根本政治保证。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政治任务,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握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有机组成,把《若干规定》落到实处,才能让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最终进入历史的故纸堆,迎来海晏河清的良好政治局面。

跳出形式主义看形式主义,把整治官僚主义作为整治形式主义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做官当老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一定程度上,正是官僚主义的存在,才导致形式主义出现。因此,推动整治形式主义、常态长效为基层减负,必须坚持源头治理,把整治官僚主义作为整治形式主义的前提。要以落实《若干规定》为契机,推动领导干部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弘扬“四下基层”工作机制和方法,修好调查研究必修课,在密切联系群众中谋实事、务实功、求实效、创实绩,自觉主动远离形式主义。

践行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构建监督检举形式主义的“天罗地网”。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推动整治形式主义,必须把群众发动起来,依靠群众监督检举形式主义,以群众的满意、认可、答应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成效的根本评价标准。群众对基层存在的种种形式主义感知最早、感受最深,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评判权交给群众,才能药到病除、功不唐捐。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形式主义露头就打,形成强烈的震慑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好作风好形象创造新伟业”。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解决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为推动整治形式主义、常态长效为基层减负提供重要抓手。要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基层出现的各种形式主义及时发现、准确定性,着力抓现行、抓典型、抓通报,通过强有力的惩治惩处,形成强烈的震慑效应,进而聚焦基层治理,让党员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以基层治理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简介:刘良军,中共荆门市委党校教授;黄新根,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