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推动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是“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这为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城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明确了目标任务。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首先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赓续历史文脉的有机生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我们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提供有益启示,赋予其独特的价值优势、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为此,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就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制度创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多要素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在国家层面,制定和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战略规划,加强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重点保护和扶持;在地方层面,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细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施方案,加强对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工作,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精神内涵、时代意蕴,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市建设新格局;在社区与公众层面,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良好氛围。此外,通过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深化全生命周期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机制,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创新,协同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现代城市更新,让城市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赓续历史文脉,更好凸显城市的空间品质和文化魅力。

在城市更新中塑造具有中华美学和时代风尚的城市特色风貌。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世界上每一个城市的诞生、成型、发展、变化,都有着其相应的物质载体和丰富多样的思想文化印记,它们集中体现为城市的建筑风貌、历史文脉与人文地理。历史文化风貌是以人为主体孕育、发展和守护的活态生命,是城市内在性格与外在形象的直观表现,是展示城市文化气质的鲜活载体。随着我国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更新成为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就要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健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空间与风貌特色保护管理机制,既保护单体建筑,也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同时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城市环境特征、公共空间的精准控制与积极引导,维持良好的特色风貌、空间肌理与自然景观,塑造兼具时代精神与人文温度的城市形象。在城市更新中,应加强城市设计,优化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在保护传承城市传统风貌、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特征的前提下,以小规模、组团式的更新方式,为不同区块赋予多元丰富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空间风貌的重塑、生产生活空间的拓展,以及城市品质的提升。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造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城市文明是一座城市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既体现为城市外在的颜值与气质,也彰显出城市内在的灵魂与风骨,其关乎城市的长远发展、社会的和谐安定、人民的幸福生活,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就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将“建城”“治城”和“育人”“树人”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城市文明跃升相统一。坚持以文化人,就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国价值、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充分激活并有效运用起来,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坚持以文惠民,就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使现代城市的文化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财富。坚持以文润城,就要在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城市特有文化资源,讲好城市文明故事,打造特色文化地标,让文化基因融入每座城市的毛细血管,在涵养城市独特的文明气质中持续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坚持以文兴业,就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在此过程中,以深入开展文明城市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教育形式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真正让每个城市成为现代人的“诗意栖居”之所,在内外兼修中推动城市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作者:江文路,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