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计划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起步

“一五”计划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起步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追求,更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梦想。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953年启动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一五”计划),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端,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光辉起点。

锚定工业化目标与编制“一五”计划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先行阶段是工业化。实现国家现代化与工业化,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毛泽东早在1944年就指出:“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到1952年,国民经济经过3年恢复,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旧中国留下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毛泽东曾感慨当时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新中国必须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尤其是发展工业化,要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在一穷二白条件下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实现工业化,必须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建设一批国民经济急需的重大项目,这就需要有一个周密详实的计划。编制与实施“一五”计划是对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一步。按照党中央部署安排,“一五”计划由周恩来、陈云、李富春主持制定,毛泽东全程予以指导。

“一五”计划是党中央编制的第一个也是投入力量最大的我国社会经济中长期发展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历时4年,五易其稿。“一五”计划包括绪言和11章,规定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的实施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1956年底,“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大部分提前完成。1957年底,“一五”计划绝大部分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一五”计划的核心成就是构建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框架,为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一批关键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国家还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了航空和电子两个基础最薄弱的新兴工业部门,开始创建核工业和航天工业两个新兴尖端行业。这些成就使中国“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了起来”,工业结构显著优化,重工业占比大幅提升,工业生产能力实现跨越式增长。这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远高于美、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期的增长速度,也高于战后经济起飞的联邦德国和日本。5年间工业生产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在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地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同步开展并完成了“三大改造”。在农业改造方面,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社的渐进式路径。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手工业改造方面,到1956年6月底,全国基本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则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通过公私合营等形式,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农业、手工业的个体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形成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保证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一五”计划虽以重工业为重点,但十分重视农业与轻工业的配套作用。农田水利方面,国家对淮河、长江、黄河水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建成了梅山、佛子岭等多个水库,开始了海河水系治理。轻工业方面,“一五”计划安排了一定规模的投资,重点发展纺织、食品、造纸等行业,基本缓解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穿衣难”“吃饭难”的问题。

“一五”计划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具有开创性意义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初步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为此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一五”时期也因此被称为新中国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一五”计划确立并巩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地位。从计划编制时的集思广益、科学论证,到实施中的统筹协调、动员群众,党始终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种领导优势,确保了现代化建设能够抵御各种风险挑战,保持战略定力,为后续70余年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一五”计划的完成从根本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发展面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初步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这种制度优势在156项重点工程建设中充分显现,表明国家能够统筹调配全国资源,集中力量攻克关键项目,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一五”计划实施中还初步形成了统筹兼顾的理念。通过将重点项目向内陆倾斜,东北地区形成以钢铁、机械为核心的工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建成一批工业重镇,改变了旧中国工业集中于沿海的畸形格局。这种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为后续现代化建设中的区域平衡战略提供了早期经验。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通过总结“一五”计划经验,系统阐述了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等重大关系,强调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一思想突破了苏联模式的局限,明确了“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正确方向。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