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河湖生动诠释美丽中国

幸福河湖生动诠释美丽中国

河流是文明的摇篮,湖泊是大地的眼眸。近期,由水利部牵头制定的《幸福河湖评价导则第1部分:流域面积3000km2以下(含)河流》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将于2026年5月1日起施行。

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家标准形式,为幸福河湖建设确立科学、统一、可量化的评价规范,标志着我国河湖保护治理迈入标准化、规范化的新阶段。该标准围绕“安澜、健康、美丽、文化、发展”五大维度,设置了防洪达标率、生态流量满足程度、水质优劣程度、居民亲水指数、公众满意度等14项可量化指标,构建了覆盖河湖治理全要素的评价体系,为数量庞大的中小河流建设提供了全国统一的标准,实现了从经验治理向标准治理的根本性转变。

“国标”的落地离不开坚实的政策体系支撑。今年以来,一系列顶层设计密集出台,与国家标准形成了有效衔接、相互配合的制度体系。今年年初,水利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2030年、2035年的长远目标与12项具体举措,为国家标准落地提供了专项行动指引。5月,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40%的阶段性目标,方案中对水环境质量、岸线生态保护的要求,与“国标”中水质优劣程度、岸线保护情况等指标形成实践呼应,为国家标准实施划定了阶段性任务。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将河湖保护治理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并提出“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要求,标志着以幸福河湖建设为引领的新阶段动员从中央层面正式启动。与此同时,水利部会同五部门出台《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办法(试行)》,从生态基流保障这一关键环节入手,为“国标”中生态流量满足程度这一指标的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些政策相互承接、层层递进,从专项意见到阶段方案,再到战略遵循与技术细则,共同为“国标”具象化实施筑牢制度根基,填补了中小河流评价无统一标准的空白。

在“国标”引领和政策推动下,我国河湖治理正从单一的水质改善向系统性、人本化的综合治理转变。2024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90.4%,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为98.6%。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转变正在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知的生态福利和发展红利。例如,在浙江湖州,太湖溇港流域被纳入生态修复重点区域,通过修复不通航入湖溇港、打通鱼类洄游通道、建立生态流量保障机制,系统推进水生态恢复,同时在沿岸建设生态护岸与亲水景观设施,努力实现居民“出门见绿、近水亲水”的生态目标。类似实践印证了幸福河湖建设的综合效益:它既是坚固的防洪屏障和清澈水体,也是可亲近的滨水空间和可传承的水文化,更是带动区域发展的绿色引擎。随着国家标准在全国落地生根,兼具安澜底色、生态之美、人文温度与发展活力的幸福河湖,正成为美丽中国的生动注脚。

展望未来,幸福河湖建设将以“国标”为指引,向智慧化、长效化、全民化方向推进,持续绘就人水和谐的新图景。在智慧治理方面,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河湖管理,实现水文监测、风险预警和调度决策的智能化升级,显著提升河湖保护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在长效机制方面,各地正探索通过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多元化资金渠道,为河湖治理与管护提供稳定持续的支持,推动形成良性循环的投入保障体系。在社会参与方面,各地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格局,让爱水护水成为社会新风尚。

水安则民安,水兴则邦兴。随着“国标”体系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持续落地,亿万群众身边的中小河流将越发清澈灵动,人水和谐的美好图景将在中华大地徐徐铺展,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动人的底色。

(作者:窦炜 李谷成,分别系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