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法治宣传教育成为全民终身必修课

推动法治宣传教育成为全民终身必修课

自1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正式施行。该法明确,国家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体系。这对于夯实全民守法的社会基础、引领更高水平的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法治宣传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长期性、全民性、基础性工作。当前,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有效路径、锐意创新方式方法,初步构建起“领导干部领学+实践课程教学+社会宣讲普及”的终身立体化法治教育体系,推动公民法治素养显著提升,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例如,四川省德阳市创新采用“关键少数”带头学、全员培训系统学、考核督导督促学模式,实现了党员干部全覆盖。此次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入法,不仅是对既往实践成效予以适时肯认,也标志着法治宣传教育进入制度化、常态化的新阶段。

贯彻落实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首先需要不断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基本理论推陈出新。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的关注度持续上升,但普法工作仍存在“有实践、缺理论”等问题。在法治宣传教育法明确规定普法工作指导思想、主要内容、重点对象、管理体制等基础之上,法学法律界当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基本理论的体系化构建,将法治宣传教育法所蕴含的学理、哲理、法理转化为法治教育的效能,善于运用法律解释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续造新规范。

公民终身法治教育是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大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创新普法工作体制机制应坚持长效性和时效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公民终身法治教育不再是以往单向的法律服务提供或法律知识普及,而是从“灌输式”学习向“浸润式”体验和“赋能式”培养的迭代升级。终身法治教育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内化为全民共同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模式,从而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与文化基因。切实提高普法质量,应将法治教育深度嵌入公民工作生活全过程,形成更高水平的“法律即生活,生活即法律”动态平衡。例如,可探索建立领导干部“日常学法”“随案学法”制度,突出“办一案、进一步”的实践导向,打破学科化壁垒。再如,充分拓展实践教学资源,在既有“模拟法庭”等场景演绎式社会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将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与修订过程变为可观可感的普法实践课,让“第二课堂”走深更走实。

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人工智能+法治宣传教育”是提升公民参与感与获得感的关键突破口。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法治建设与信息化工作的深度融合,数字化已日益成为推动普法宣传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各地积极开展智慧普法创新实践,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例如,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推出面向未成年人法治安全教育的AI数字人、上海市长宁区发布全国首个数字法治地图并推出首支人工智能创作的法治歌曲……一系列特色举措,为普法工作注入了新动能。这些实践表明,以技术赋能普法已成为大势所趋。未来普法工作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各地探索形成的智慧经验,进一步升级全国普法智慧平台功能,推动其从信息聚合的集约化阶段迈向智能驱动的数字化新阶段,实现个性化普法、点单式服务、智能响应和精准推送等能力全面提升,从而构建起智慧普法新生态。

(作者:谭吉,系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