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战场威胁多重化、战场融合多域化、作战力量多元化、作战方式多样化、作战空间多维化的发展趋势,现代陆战需要向高边疆、新边疆、远边疆、深边疆拓展,方能更好引领陆军创新作战方法、牵引陆军转型建设、推动战训深度耦合。
一是作战指导由“区域御敌”向“全域制敌”拓展。现代战争精度、烈度、强度超过以往,更加讲求快速性、实效性。陆战亦应积极向此方向发展,在“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指导下,进一步拓展作战视野、更新作战理念。突破陆战力量传统运用的思维禁锢,在小型、精干、多能、合成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多栖作战力量,提升全域机动能力,注重发展远程打击力量,提升全域慑敌能力,推动陆战指导由被动防御向主动防御转变。
陆战行动由区域控制向全域作战转变,实现作战效能的全域释放,且随着空中突击、网电、特战、无人、认知等新域新质作战力量越来越多,陆战力量编组联合化程度越来越高,快速机动、立体突击能力越来越强。陆战已演变成以陆战场为主,同时向海、空、天等有形空间延伸,网络、电磁、认知等无形空间发展的全域作战形态。陆战力量可发挥空中、地面、海上、水下等快速机动优势,运用强行突进、迂回包围、穿插分割、超越攻击、垂直蛙跳等战法手段,对对手实施要点要域快歼战、远距投送夺控战、核心目标守卫战,全域快打、攻防兼备。
二是作战理念由“以陆为主”向“以联为主”拓展。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综合对抗,陆战体系是作战体系的重要一环,需要融入体系、依托体系,方能实现能力飞跃。
首先,主动培塑联战文化,从法规制度、作战理论入手,构建官兵以“联”为核心的知识架构,提升联合思维。其次,强化联演联训,结合联合火力打击、联合防空反导、联合特种作战等演训活动,主动将陆航、防空、炮兵、特战等力量推向演训场摔打磨炼,提升联合实战能力。最后,积极融入联战体系。一方面,依托数据链、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融入联合侦察、联合指挥、联合打击、联合保障等功能,确保陆战“看得更清”“控得更灵”“打得更远”“供得更实”;另一方面,发挥陆战控点守要的重要功能,为其他军兵种提供情报侦察、信息作战、火力作战、警戒防卫、特种作战、工程伪装等支援,为联合作战体系提供支撑和保障。
三是作战编组由“群队毁伤”向“分布杀伤”拓展。在纳卡战争中,无人机对装甲群队的无情猎杀启示我们:现代陆战依托群队数量优势打“群架”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依托体系优势精打巧打,取得作战胜势。陆战行动应主动顺应这一变化,基于网络信息体系构建陆战分布式打击网,根据作战功能,将陆战力量小队精干编组、广域分散部署,实现“去中心化”“去群队化”。让对手判断不出己方兵力重点,隐蔽企图,依托数据链,将陆航、炮兵、特战等小型精干力量动中编队、动中打击、动中破敌,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层次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手段,分析对手网信枢纽、指挥中枢位置,采取“小世界理论”分析出与其他节点联系最多的核心节点。精判敌情、精研地形、精定目标、精算部署、精实保障、精准行动,精确筹划设计,精确计算兵力、规模大小、攻击强度,精选力量投入时机、目标打击部位。通过高效信息网络快速聚合作战能量,精确打击、精确行动、精确控制和精确保障,精确高效快速地达成作战目的。
四是作战方式由“顺序打击”向“并序打击”拓展。量子通信、卫星导航、智能辅助等技术在武器平台的集成运用,陆上作战速度和攻防节奏转换明显加快,全天候、全时域作战能力显著加强,作战时间明显缩短,以快制慢特征更加凸显。现代陆战应主动适应作战法则,突破以往在三维时空稳扎稳打的固定作战模式,发挥信息火力优势,基于多域融合精确破击。
在打击目标选择上,突出以陆制空、以陆擎天、以陆瞰海、以陆慑潜、以陆破网,依托远火、网电、特战等陆战精锐力量对对手的空海基地、网络节点、指挥中枢等发起无时差、无顺序打击,让对手摸不着头脑、搞不清方向。在打击方式运用上,注重强化依网融入能力,信息引导火力精打,加速“OODA”循环,运用定位导航、数据导引等手段,对对手的侦察预警、指挥通信及信息作战等系统实施远程精确火力摧毁,在破坏其信息网系的同时震慑对手心理。注重信息欺骗认知干预,通过精准释放信息迷雾,配合火力、兵力行动,影响对手的思维、情感、心理、意志等认知。
五是作战指挥由“集中指控”向“分域智控”拓展。叙利亚战争中,在754.5高地争夺战中,俄军出动了以“平台-M”履带式战斗机器人为代表的地面智能作战平台,通过“后台”精准控制,与有人作战力量混合编组,以轻微伤亡快速夺占这一要地,初步展示了未来智能化陆战的雏形。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未来陆战将具备近实时的战场感知和信息处理能力、精确的分析和选择目标的能力,实现信息、智能与火力、兵力的高度融合,以往“横向多级”的集中指控模式难以适应战场态势瞬息万变的需求。
需要依托“战术云”,建立分域式指挥体系,区分兵力、火力、防空等不同领域建立指控链,实现集中统权、分域控制。简化智能化指挥流程,畅通从“传感器——处理平台——武器系统”的无缝信息流,围绕“下达指令——信息反馈——分析纠偏”流程,实现实时决策、智能调控。突出人机混合编组作战,依托无人平台完成前出侦察、引导火力打击、排爆等高危任务;依托有人力量在“后台”精干编组、敏捷指挥,快速夺占要点要域、控制核心目标,适应未来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局部战争之需。
六是作战保障由“体系支撑”向“支撑体系”拓展。因海、空、太空等作战力量的保障力量、指挥中枢等仍以陆上为主,为此,陆战指挥员在注重对对手采取全方位打击确立优势的同时,既要关注自身系统内的节点运转,也要兼顾联合作战体系内其他军种。为其关键节点、重要枢纽提供战场支撑,既基于体系实现作战效能倍增释放,又支撑体系有力运转,形成良好互动循环。
在海、空等作战系统的通信枢纽、保障基地、能源供应等关键目标周边构建立体防御网,防敌特破袭、空天打击等,确保整个作战体系有序运行。采取电磁静默、电磁屏蔽、电磁佯动等方式,防范网电侦察、干扰攻击;采取变形伪装、涂装伪装等方式,寓军于民,防范空天侦察;采取多方向、多领域示形欺骗、机动造势等方式,动中吸收对手资源,以动掩护其他作战系统,确保联合作战体系完整,作战能量持续输出。在加强立体防卫的基础上,对支撑联合作战体系运转的重点目标,综合采取划区分片保障、定点接力保障、机动伴随保障、无人配送保障、智能协调保障等方式,保证作战体系有效运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