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在确定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时注重体现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从增量供给到存量更新、从建设到治理的阶段,如何在“十五五”时期找准城市定位、激发内生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每一座城市必须回答好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关键在于处理好产、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产业是城市竞争力的基础,产业发展为人才集聚创造了平台、为人口增长提供了就业、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动能。城市是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城市功能品质的提升,为产业升级、人口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和保障。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动力来源,人才的集聚、人口的增长,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产、城、人相互依存、互为支撑,构成城市发展的有机整体。若三者失衡,易导致产业空心化、城市功能滞后或人口流失。因此,需立足资源禀赋,统筹空间、规模与产业结构,避免盲目扩张,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促产,走产、城、人互促共进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可持续发展。
当前,城市发展正面临多重挑战的冲击,城市转型发展进入关键窗口期,必须重新审视发展逻辑。一是传统路径的失效。土地财政依赖面临终结,多地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滑,倒逼城市摆脱“摊大饼”式扩张,转向空间资源集约利用。二是产业变革的加速。技术革命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要求城市重构创新生态,否则将陷入“低端锁定”困境。三是产城分离的矛盾。新型城镇化强调“产业造血、城市赋能”,但现实中产城分离、配套不足的情况仍大量存在,制约人才集聚与产业升级。四是消费需求的剧变。Z世代主导的消费变革正以“情绪价值、健康诉求、情感连接”为核心,催生潮玩经济、智能健身、宠物经济等新业态,同时推动传统消费领域向高品质、个性化、数字化方向迭代,如果不能精准捕捉需求变化,就会导致产业转型失去方向。在这四重压力交织的背景下,城市发展的路径和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推进产城人高水平互动的内涵式发展,成为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党的二十大重申了这一要求,并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又提出“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作为城市单元,必须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推动空间从“物理扩张”转向“功能进化”,构建“科技引领、产城共生、人城共兴”的发展生态,走好产城人高水平互动之路,将推动产业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等要求落地生根。
一是让科技回归城市,激发创新发展动能。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将创新作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进一步凸显城市在推动创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的重要功能。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谋划“十五五”期间城市创新,是一场涉及基础设施、要素资源、服务模式和资金体系的系统性重构,通过优化创新空间布局、促进创新要素耦合,让科技“回归”城市。围绕更好让创新要素在城市集聚、配置,构建“科技园区+未来社区”双核模式。通过空间叠加与模块化设计,预留柔性产业空间,契合前沿技术迭代需求;通过智慧化设施、共享化空间、生态化环境,为科技园区人才提供高品质生活配套与创新创业场景,形成技术深度与产业广度的集群效应,打造技术成果的测试场与人才价值的释放地。聚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开放式创新和园区生态集聚式创新协同发展。围绕城市产业发展定位,统筹城市创新资源,优化布局城市公共创新平台,补齐公共研发基础设施短板,引导和推动中小科技型经营主体集聚,发展“垂直工厂”、楼宇经济新模式,提升产业密度与协同效率。在城市更新中植入科技应用场景,构建分布式能源、低空经济等复合场景,通过数字孪生模拟与实时调控,实现科技价值向城市功能的转化,推动治理模式从经验主导转向精准智理。
二是让产业适配城市,培育持续造血功能。产业适配城市的核心在于通过空间重构、链式融合与生态协同,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有机集成,推动城市从单一功能区向多元共生体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空间支撑。空间上,推进“产城单元”微尺度重构,打造15分钟产城融合圈,将居住、商业、公共服务功能嵌入产业园区。在园区内建设“产业社区”,配套人才公寓、共享实验室、社区服务中心,实现“工作——生活——创新”无缝衔接。产业上,围绕主导产业谋划“产业链整合——服务链延伸——消费链激活”路径,推动产业链与城市链双向嵌入,形成全链条城市功能节点。以安徽省芜湖市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为例,以奇瑞汽车为龙头,布局研发总部、智能制造基地,吸引关键零部件企业集聚;发展工业设计、检测认证、供应链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完善后市场服务网络,打造市民体验中心、智能驾驶等场景,激活消费潜力,构建“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发展格局。生态上,统筹产业与生态协同发展,探索在生态敏感区“轻量化”产业开发,例如,在沿江湿地发展智慧农业、生态科技展示馆,将严守生态红线与产业创新并行。建设“碳中和产业园”,通过可再生能源应用、碳足迹监测系统,实现产业与生态的共生发展。
三是让城市服务于人,彰显发展的人本逻辑。紧扣“人”这一城市工作核心,把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始终,围绕人的品质化、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从政策体系入手,加强“战略规划——专项规划——项目规划”的垂直统筹和“空间——产业——人口”三元协同,实现从“建设逻辑”向“治理逻辑”的转变。推动公共服务从“基本保障”向“品质提升”跨越、从“被动供给”向“主动响应”转型,拓展城市公共服务应用场景。围绕居民邻里、教育、健康、创业、服务等个性化生活场景需求,打造全龄友好社区,融合健康、教育、文化等多元功能,构建智慧服务平台,实现服务主动感知与精准匹配,形成“需求预测——资源联动——动态优化”的闭环。围绕服务人才成长的全生命周期需求,创新“人才城市合伙人”机制,为青年人才提供数字化生活空间,为产业工人建立“技能提升+住房保障”双通道,增强人才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创新“人城共治”模式,搭建“企业+社区+政府”协同平台,设立“产城融合议事会”,让产业工人、创业者参与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优化。围绕激活城市创新活力与文化价值,满足居民物质需求,构建24小时活力带、数字孪生体验区等复合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塑造城市认同,展现未来生活方式,吸引创新人群集聚。
(作者系安徽省芜湖市市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