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航天梦
现阶段,“中国梦”是我们全民族、全中国谈到的一个关键词、热点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理想奋斗目标之后,全国都在想中国梦到底是一个什么梦。中国梦,是祖国强盛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而中国梦之所以强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定是航天梦。没有航天的强盛,没有航天的发展,中国梦就没有支撑。我们的国家可以很大,可以很富,但是没有航天的发展,中国永远不能称之为是一个强国。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宣讲家网站特推出《中国梦 航天梦》微专题,让我们铭记中国航天精神,铭记英雄的中国航天人。
中国航天辉煌成就

载人航天发射三个阶段和历史上四大节点

载人航天发射三个阶段和历史上四大节点

载人航天发射三个阶段,成功发射,成功运行,成功返回,风险最大、最让人揪心的一定是火箭刚刚起飞到火箭把飞船送入预定轨道,586秒,这586秒没问题,就可以宣布这次的火箭发射成功了。可见火箭的安全性对整个航天发射影响重大。这里面简要地跟大家说火箭发射历史上四个重大的时间节点。第一个时间结点,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说明中国航天发展的起步晚,起点高。这一天意味着中国航天拉开了大幕,东方红乐曲响彻全球。

[详细]
航天人的价值观

把成功当信仰

把成功当信仰

航天人的价值观,这么多年来,提炼为:把成功当信仰。航天员工对成功和失败的理解,跟社会上可能有所不同,我们失败不起,没有退路,只有成功,有人说不科学,即便如此,对我们的员工也是这么要求,一定要确保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告诉我们员工,失败之后只有坚定必胜的信心,只有正确的总结经验,这个失败才能变财富,才能够成为成功之母。成功可能是失败之父,我们火箭发射,现在已经连续成功几十次,但是我的观点是连续成功的考验比失败的考验更为严峻,在连续成功的面前我们麻痹、我们松懈,这次成功可能就成为失败之父。

[详细]
两弹一星元勋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为了替未来的科教兴国政策铺路,确定未来政策主轴,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 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给(按姓氏笔画排序)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详细]

邓稼先:把生命放在危险之间,把国家领向安全地带

邓稼先:把生命放在危险之间,把国家领向安全地带

在生命最后时光,占据邓稼先脑海全部的仍然是中国的核事业。邓稼先敏锐的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继续快步推进了十年,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走完了他62年的生命旅程。十年后同一个日子,中国在成功地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之后,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将暂停核试验。迎来这一天,我们要永远记住邓稼先。是他让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如一把利剑,啸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强音!是他,把生命放在危险之间,把国家领向安全地带。

[详细]

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

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终止与中国的核合作研究并撤走全部专家。次年,毛主席号召中国人民,“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准备用8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作为新中国研制核武器的主要组织者,钱三强为了国家的全局利益,甘心忍辱负重,完全放弃了个人在科研上继续有所成就的想法;他所考虑的,就是如何“调兵遣将”,将最好的科学家放在最重要、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1992年6月28日,钱三强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他身后留下的,是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巍峨大厦。

[详细]

钱学森:人生书写时代

钱学森:人生书写时代

钱学森同志具有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他一生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坚持原则、维护大局,严于律己、一身正气,始终保持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一心扑在事业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他坚持真理、科学求实,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不务虚名、不尚空谈,学术作风民主,善于团结同志,在我国科技界享有崇高威望。钱学森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学习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详细]

朱光亚: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朱光亚: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中苏关系恶化,给我国原子弹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援华苏联核武器专家平时就严密封锁有关核武器的机密情报和关键技术,撤走时又毁掉了所有带不走的资料,使中国核武器研制处于大海捞针般的困境。然而这些都难不倒中国的科学家,朱光亚提出,就从苏联专家作的一次报告中留下的“残缺碎片”研究起。经过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在继承和否定交织的科学探索中,中国的原子弹理论设计终于有了重大突破。朱光亚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优良作风,对核武器研制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详细]
英雄的中国航天人

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人们称王永志为“常胜将军”,因为迄今为止,他参与和主持了6种新型火箭的首次发射从未失败过。可是,他身边的人告诉记者,每次发射前王总都血压升高,但奇怪的是发射成功后,不用治疗就恢复正常了。“干这一行高技术、高风险,老是提心吊胆,已经习惯了。”如同将军凯旋,王永志对战场的厮杀一笑而过,但战前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紧张不言而喻。 “研制‘长二捆’是我一生中冒风险最大的时候”,王永志坦言“那段时间,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压力很大。直到最后,发射成功了,心里那块石头才算落地。”

[详细]

陈德仁:卧薪尝胆铸利剑

陈德仁:卧薪尝胆铸利剑

六十年代初,他主持并参与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弹道导弹--东风二号控制系统的设计,通过无源校正网络设计和回路参数优化,解决了高柔性弹体的姿态稳定问题;接着在中程导弹--东风三号上创造性地研制出能对各种干扰和偏差实现补偿的纵向捷联补偿制导方案,他提出的三盘陀螺积分仪巧妙地完成了该方案的具体实现。全补偿的技术思想还用于中远程导弹东风四号上,从而在过渡到平台--计算机制导方案前为我国第一代战略导弹武器装备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

[详细]

陈祖贵:二十年圆了“飞天梦”

陈祖贵:二十年圆了“飞天梦”

老陈一生在航天事业上屡建奇功。一位老同事说:“一是他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为航天事业奋斗不止;二是他的知识渊博,功底扎实,水平高超;三是他有创新的头脑、灵感和天赋。”如今,飞天梦圆,多项创新和发明在握,满头银发的陈祖贵把全部心血和聪明才智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实现了自己报效祖国的夙愿。“我这一辈子很知足了。”不修边幅的老陈,撩着那头零乱的白发,面对记者露出一丝可爱、狡黠的微笑。“如果不让我干了,退下来后我就写几本书,把我这一辈子的事都写下来,留给自己,留给后人。”

[详细]

侯世明:回望征程心坦然

侯世明:回望征程心坦然

在侯世明的工作日程表上,几乎没有节假日,他深深感到,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是与他相濡以沫30多年的妻子,和他最疼爱的独生女儿。多少次妻子生病的时候,他不是在外开会就是远在飞行试验现场;当女儿初为人母,需要父亲送去关怀时,他却又要踏上前往晋西北的路程。“等我空闲下来,要重新回顾一下自己经历的研制工作,当时没来得及探讨清楚的问题,需要学习些新知识,再做些深入的思考,把四五十本笔记整理一下,对自己是一个提高,如果后来人感兴趣,也可供他们参考。”侯世明经常意味深长地对工作在他身边的同志说。

[详细]

李相荣:常胜将军九连冠

李相荣:常胜将军九连冠

搞航天的人都知道,运载火箭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取得连续成功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新研制的火箭能够首次发射取得成功,更是难上加难。而对于长征四号乙火箭来说,于1999年首发成功,以后又发发成功,将一颗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一切都离不开火箭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李相荣的功劳,而他本人也因此赢得了“硬仗将军”的美名。李相荣说,长征四号乙火箭的每一次发射几乎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成功背后的意义非常重大。可以说,每一次发射都将自己逼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没有退路”的境地,责任和压力就像泰山压顶。

[详细]

苗俭:机床上写出美丽人生

苗俭:机床上写出美丽人生

年仅30岁的苗俭,目前获得的许多荣誉都是“重量级”的,在上海市及航天系统青年技术工人中已经小有名气。当笔者采访她时,她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幸运的。”不过,当笔者听完她的故事后却感觉到,她“幸运的”经历背后,掩藏了一份难得的坚强。“如果一个人一辈子真正用心去做一件事情,总是能够成功的,只要你认真钻研……”这是苗俭被问及自己成长的感悟时,说的一番话。是啊,对年轻的苗俭来说,她现在确实用心地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学习。

[详细]

孙敬良:一生铸箭终不悔

孙敬良:一生铸箭终不悔

一个慈祥的老人,一个严厉的老人,一个为了航天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人,一个用成功铸造了许多次共和国辉煌的老人。这位老人就是在航天界赫赫有名的火箭专家孙敬良。孙敬良在航天战线上奋斗了近50年,现在早已过了古稀之年。按说像他这样的年龄,早该在家颐养天年了。但他却还每天上班下班,依然担任着型号的大总师,为航天事业散发着光和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古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生格言。

[详细]
讲稿全文
华夏魂中国梦

华夏魂中国梦

大地春归云飞扬,
百花争艳鸟欢唱。
众志成城华夏魂,
沧海桑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