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朱光亚: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核心提示:

中苏关系恶化,给我国原子弹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援华苏联核武器专家平时就严密封锁有关核武器的机密情报和关键技术,撤走时又毁掉了所有带不走的资料,使中国核武器研制处于大海捞针般的困境。然而这些都难不倒中国的科学家,朱光亚提出,就从苏联专家作的一次报告中留下的“残缺碎片”研究起。经过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在继承和否定交织的科学探索中,中国的原子弹理论设计终于有了重大突破。朱光亚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优良作风,对核武器研制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朱光亚主持起草的《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提出了将核爆炸试验分两步走,第一个装置先以地面塔爆方式,然后以空投航弹方式进行的方案,不但提前了我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能安排较多的测试项目,用来监视原子弹动作的正常与否,检验设计的正确性。这个大纲在第一颗原子弹研究及试验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毛主席仔细审阅了这份大纲,十分高兴地在上面批示:“同意,很好。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周总理在听取汇报时亲切地招呼朱光亚:“请坐到前边来!”

当时他只有38岁,身材高大,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谈吐清晰,给周总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讲得很好,很好!”周总理赞赏地对朱光亚说:“核武器研究所的同志们做了大量艰苦的努力,党和人民是清楚的。”

这是朱光亚第一次面见总理,他在总理对面坐下,激动万分。

临别的时候,周总理紧紧地握着朱光亚的手,诚挚地说:“请捎个话,毛主席和中央的同志们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你们要不懈努力!”

1964年10月16日,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在中国西北戈壁滩腾空而起,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根据毛主席“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的指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者又加快研制速度。我国第一颗氢弹于1967年6月17日爆炸成功,强烈的冲击波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树立起中国工程院的良好形象

在1994年6月举行的中国工程院成立暨首届院士大会上,朱光亚以全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

此时,朱光亚比任何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他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发挥集体的智慧,把基础打好,不辜负党、政府和广大工程技术界同志的期望。

工程院成立之初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那时连固定的办公地点也没有。后来,在解放军总政治部的支持帮助下,他们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后楼租了一层房子作为工程院院部,这样总算挂出了中国工程院的牌子。当时还没有食堂,朱光亚就和工作人员一起吃普通盒饭。冬天没有保温设备,饭菜送到时都已经快凉了,他二话不说照样和大家一块吃。因为没有午休的条件,大家吃完饭便又接着去工作。看到这情景,年轻人都很受感动,尤其是看到快70岁的朱光亚院长每次把吃不完的剩饭剩菜包好带回家时,受到深刻教育。那时,工程院人手少,任务重,经常加班,有时加班到深夜。但谁也没有怨言。因为大家心里除了事业的激励外,还受到了榜样的激励。他们说:朱院长都这把年纪了还领着我们一块儿干,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

就是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朱光亚以他惯有的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后领导完成了医药卫生学部的筹建,选出了该学部首批院士,还完成了其他6个学部增选第一批院士的工作。

朱光亚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四年,这四年是工程院增选院士次数最频繁、人数发展最快的四年。这四年在他的领导主持下,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和规范的增选制度、原则和实施办法,从而保证了增选工作顺利、健康发展。在每轮评审会议上,他都要一次次地亲自向全体院士作说明,以便大家共同遵循。1997年7月在第一轮评审会议开始之前,他就怎样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严格坚持院士标准条件的问题讲了三点精神,既有原则性又便于理解掌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他强调的三点精神是:“一要研究和注意切实用标准条件作为一个客观尺度来衡量所有候选人;二要研究和注意根据候选人工作的不同特点及其工作成果全面地、科学地评价他的科学成就和贡献;三要注意研究学风和道德问题。”

为使中国工程院的工作更好地适应全面发展的形势,1996年朱光亚主持制定了中国工程院第一个长远发展计划———《中国工程院“九五”工作计划及2010年发展若干初步设想》。在这个计划制定过程中,他先后两次主持院长办公会和一次主席团会议,进行专门讨论,初稿形成后提请全体院士征求意见,共五次易稿,而最后两稿都是经过他亲自修改的。由于措施得力,针对性强,许多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明显进展。

在许多基础性工作中,加强学风道德建设,这是朱光亚在主持中国工程院工作时的一个重点。

1994年6月,在朱光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长的第一天,他就向全体院士发表就职讲话。他说,我们作为中国工程院的首批院士,要在整个科技界发扬科学精神和优良学风,树立起高尚的职业道德。在1995年工程院首次增选评审会议上,他又一次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国务院文件和《中国工程院章程》中都做出明确规定,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享有终身荣誉。因此,我们作为具有这样很高声誉的院士个人,理所应当在工程技术上要有重要成就和贡献。同时也应该具有良好的学风道德,使得中国工程院这个集体,真正成为全国工程技术界的榜样。”

1997年7月,朱光亚又亲自修订了他在院士增选会议上的讲话稿,对其中的学风道德问题又作了特别强调。他极力主张并主持设立了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为了发挥道德委员会的实际作用,他亲自向主席团推荐潘家铮、侯祥麟两位主席团成员分别为道德建设委员会正、副主任。主席团明确规定了道德委员会的职能,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优良学风,维护科学真理和科学道德,捍卫科学尊严,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等。

在荣誉面前从不谈自己,只谈别人和集体

朱光亚对自己要求非常的严格,从不张扬个人。

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触,他对自己的成就和贡献只字不提,这在中国工程科技界是有口皆碑的。这种缄默展示着这位老科学家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记得1996年初,解放军出版社策划出版一套“国防科技科学家传记丛书”,其中他是必写对象之一。报请审批时,他二话不说,提笔把自己的名字划掉了。在有关国防科技回忆史料的文献中,都有他撰写的文章,但字里行间他都只谈别人和集体,不谈自己。朱光亚经常谦虚地对人说:“核武器研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多种专业、高水平的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通办协作。”这里,他特别提到了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何泽慧、邓稼先、程开甲、陈能宽、周光召、龙文光等科技专家在其中所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1994年3月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选举的那天,出席会议的近2000名全国政协委员,有96%投了朱光亚的票,选举他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朱光亚作为新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长时期很少出头露面,以至于在审读他那简短而不平凡的履历时,政协委员们都受到了深深的震动,当他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后,他说:“实在是过奖了,要说做了一些工作,那是大家做的。我个人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

这里还要向大家透露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1996年10月,朱光亚荣获了“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奖金为100万元港币。颁奖的头一天,他对身边的同志说,要把全部奖金捐出,作为中国工程科技奖助基金。身边的同志虽然知道朱光亚这样做一定是经过考虑并且是不易改变的,但还是不忍心他这样做,因为100万港币对于任何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字,即使存在银行,当时的年利息少说也有10万,况且他的经济状况并不特别宽裕。

于是,有人试探性地建议他说:您实在要捐出的话,是不是从中拿出一部分,比如说50万,这也不少了。朱光亚听后回答十分平和,他讲了要这样做的原因。他说:“作为中国工程科技界的工程科技奖助基金,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海外友好人士捐助的,如果我们也能捐献出一点,虽然为数不很多,也算是做一点工作和一份贡献。”乍听起来,原因非常一般,可是认真领会一下,其中包含了一种真诚的心意,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他在捐出了100万元港币后,又反复叮嘱周围的人,这件事千万不要张扬出去。不宣传不张扬自己是朱光亚的一贯风格,人们看得出,他是真心实意要这样做的。而且这件事他不让宣传,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他不希望以此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如果他的这种做法被别人知道了,给其他人造成了压力,他是于心不安的。因此,知情的人完全尊重了他的意见,没有去损害他那种发自内心而十分可贵的精神境界。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便是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也很少有人知道朱光亚捐款这件事,至于在社会上更是鲜为人知。

朱光亚是大牌科学家,又担任过国家领导人的职务,但他在中国工程院工作的几年中,始终都是把自己当成—名普通工作人员,从不搞什么特殊化。无论是1996年以前租房办公,还是搬进中国科技会堂新址后,他办公室的条件和几位副院长都是一样的,许多第一次到他办公室的人,几乎都能有这样的感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不能想象朱院长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办公。”但是朱光亚从未觉得条件与自己的职务不符,相反,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严于律己,处处体谅主管单位的困难。由于有一段时间工程院用房较紧张,他不同意为自己的警卫和司机安排休息的房间,所以他们只好各处打“游击”,有时警卫只好站在走廊里值班。工程院搬进科技会堂后,中国科协领导人曾提出请朱光亚和几位副院长到小餐厅用餐,又被朱光亚等领导谢绝了,他们一定要坚持和大家在一起吃份饭。1998年朱光亚离开中国工程院领导岗位时,他又再三叮嘱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办公室里所有用公费购买的书籍、资料,一册也不许带走,一定要一件一件整理登记后交上去。中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在当今中国科技界也应提倡这种精神。朱光亚身上所体现出的这种优秀品质,是现代科学与传统美德的一种最好的结合。他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才识与品行双馨的优秀代表,是“两弹一星”精神杰出的倡导者、培育者和实践者。钱三强认为他是“有本事的人”,王淦昌夸他“真了不起”;彭桓武评价他“细致安排争好省,全盘计划善沟通,周旋内外现玲珑”;程开甲称赞他“深思熟虑,把握航道”;他的上级领导刘杰、李觉则盛赞他是一位“杰出的科技帅才”。

本文关键词: 朱光亚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