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刘树成: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3)

第二,世界产业结构处在一个大变化,大调整中。世界产业结构的变革已经有几次大的变革了,第一次产业革命叫做工业革命,是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中期,英国首先发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然后到了法国、德国等西欧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到美国,他们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经济上大大的发展起来。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的标志是轻工业手工纺织变成了机械纺织,人力推动变成蒸汽推动。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带动下,以英国为首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就迅速的发展起来。同时代的中国则走完了康乾盛世,进入嘉庆年间,逐步走向衰落。随后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失去了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大机遇。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一直到二十世纪初,经历了第二次世界产业革命,也叫电气革命。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一直到二十世纪初,1900年美国的GDP总量超过了英国。那个时候中国在做什么呢?中国正处于清王朝即将覆灭,爆发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然后就是军阀混战,失去世界电气革命这个大的机遇。第三次世界产业革命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也就是电子革命。在这段产业革命时期,30年代我们在进行抗日战争,然后进入了解放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毛主席提出来向科学进军,我们迅速的组织力量,很快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跟着就是氢弹核试验成功,然后就是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号上天,这都是文化大革命之前或者是初期取得的成就,那时候我们就在追赶第三次产业革命。接下来就是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到了21世纪初,信息技术革命继续向纵深方面,再进一步,新能源革命到来。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往往孕育和催生出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着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推动着新一轮世界经济的繁荣。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酝酿和兴起,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的新能源革命,还有电动汽车、新材料、信息网络、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市场开拓,空间、海洋和地球的深度开发利用等等。这将使人类社会进入空前的创新和产业振兴时代,孕育着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但是,各国在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围绕着战略型新兴产业而展开的科技竞争、人才竞争也会日趋激烈,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第三,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处在大变化,大调整中。所谓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就是国际上出现了重大经济问题、金融问题,包括汇率问题需要协调,通过什么机制来协调。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国际社会认识到,由几个发达国家垄断的传统国际经济协调平台已经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加强20国集团的作用,使之成为国际社会讨论和协调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平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我们积极的参与20国集团的活动,提出我国政策主张,发挥我国建设性作用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着力推动20国集团峰会机制化。20国集团原来是部长级的组织,那么现在经过国际经济危机这一冲,就上升到元首级了。G7是在1975年左右成立,包括了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和法国,主要是为了应对70年代中期以后当时国际石油危机冲击以及国际货币等等发生的这些问题。到了1998年,又加入了俄罗斯就变成了G8。到了1999年变成了G20,这时候是部长级的,加了11个国家,再加上欧盟,这11国家是中国、巴西、印度、墨西哥、韩国、澳大利亚、土耳其、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南非、阿根廷。中国是20国集团的创始成员,并且在2005年作为主席国成功的举办了第七届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的会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G20各国联手来应对这场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11月马上就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G20首脑会议,领导人一起开会来协商对策。2009年先后在英国伦敦和美国匹兹堡召开了两次会议,主要是讨论危机的应对。2010年6月在加拿大召开,11月又在韩国召开,2011年将在法国举行。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今后每年将举行一次峰会。

由此,国际经济、金融、重大问题的协调机制由G7推向了G20,中国在当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们要承担现在这样的作用,就得有足够的国力,足够的经济力量才能够承担与我们现在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这样也迫切的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自己做大、做强。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怎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它包括“五个坚持”:第一,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第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第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第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理解“五个坚持”要着重看到以下四大要点:

一要调整需求结构。需求结构有两层,一层是内需和外需,第二层从内需来讲又有投资和消费,调整需求结构就是由原来的投资和出口推动为主,要把它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推动。要想转变成消费的推动,就必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缩小收入差别,所以,调整需求机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调整需求结构,那么,调整需求结构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消费,而提高消费的核心问题就是增加收入。今年两会之前新华网、人民网做了一些网上调查,调查显示,排在大家最关注的问题第一位的是收入分配问题,占的比重是14%,排在第二位的是住房问题,占12%左右,排在第三位的是反腐倡廉,占到了10.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需求结构,重要的就是要合理的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的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蛋糕做大,又要蛋糕分好。90年代中期以前我们讲效率第一,兼顾公平,现在我们改成兼顾效率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就是两个提高比重。

二要调整产业结构。这是从供给面来讲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有这么六个方面:第一,改造提升制造业,主要就是传统制造业;第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四,加快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第五,全面建设信息化水平;第六,发展海洋经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今年9月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七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也是按照这七个产业来部署的,这七大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十二五”规划有一个亮点,就是新加入了文化产业,规划建议中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三要加强农业基础。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粮食基础的巩固,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国家的经济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保障,以及控制物价,防止通货膨胀都很重要,所以在这次“十二五”规划里面我们看到总体的部署完了以后就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之后就是农业,所以农业是排在具体部署的第二位,再接下来才是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方面主要是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人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农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在于粮食,对于十三亿人口而言,粮食的丰收还是歉收对于我们整体的生活,对于物价的稳定作用很大。我们看一下90年代以来粮食产量变化的情况:1990年粮食产量是8900亿斤,90年代的前三年粮食产量徘徊在9000亿斤左右,没有重大的突破。到1996年开始粮食产量突破了一万亿斤,1997年略有一点下降,1998年上升到历史最高水平,1999年仍然突破一万亿斤,所以在90年代的后期我们粮食产量连续突破一万亿斤以上。到1999年的时候我们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了,一些基本的工业品已经由原来的短缺状态进入了一个相对过剩,农产品也由建国以来一直短缺的状态变成阶段性的相对过剩,所以在1999年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时候,做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在粮食连年丰收以后,没想到是粮食产量迅速的连续四年产量下降,到2003年的时候就降到了8600亿斤,是9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做政府工作报告以后,当天晚上在中南海办公室指挥紧急调运粮食,从东北向南方铁路大动脉调运粮食,因为南方粮食受灾需赶紧调运,避免了由于粮价的上涨引发整体物价的上涨。当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最著名的就是取消农业税,中国的农民2000多年来种地要交皇粮的历史在这一刻就要结束了,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取消农业税,实施阶段各地方都很积极、很努力,三年就取消了农业税。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思维下,城市周围大面积的优良耕地都被工业化、城镇化给占走了,再加上自然灾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愿意种经济作物等诸种因素,使得新世纪头四年在粮食上来了一个下马威,因此,从04年起国家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粮食产量开始恢复,到07年又恢复到了一万亿斤以上,08年达到历史新高,09年又再创历史新高,今年粮食又比去年略有增长,又是一个丰收年,实现了连续七年粮食丰收,这是建国以来还从来没有过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了足够的粮食,物价就相对好稳住。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敢于出台四万亿一揽子的投资计划,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它的基础也在于有粮食做基础。

四要努力改善民生。改善民生在这次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强调要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其中又涉及一个重大的核心问题——高房价,本来今年三月开两会,大家关注的是如何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结果把关注点都集中在高房价上面,无论是人大代表提的议案,还是政协委员提的提案,很多大部分都集中在对高房价的治理上。在这次的规划建议里面也关注到房价问题,坚决的遏制部分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一方面继续大规模的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另一方面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的消费,抑制投机性购房,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的秩序,加大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关于公共租赁房方面的建设,只有把各地的公共租赁房建设发展起来,在政府支持下迅速的形成一个庞大的住房租赁市场,才能把原有的房地产当中的商品住房市场的价格控制住。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条件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我们国内发展的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使国际的经济环境发生很多的变化,但其中也有不变的一面,就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趋势,也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因此,对未来五年、十年中长期发展梳理一下推动的因素,可以梳理出七大因素:

第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将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需动力。

第二,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水平不断提高和相应的消费结构升级,将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消费需求动力。

第三,科学技术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源泉。

第四,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调整和新崛起将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地理空间。

第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中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相互促进,将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基础。

第六,改革开放多30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为今后的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第七,党中央国务院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在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将为今后经济发展提供宝贵的政策支持。

综上所述,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把我国进一步推到了国际社会讨论和处理重大问题的前台,这是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上升的必然结果,要积极的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正确看待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变化,既要坚持韬光养晦,也要积极有所作为,在捧杀面前不上当,在重大利益上不让路,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要高度警惕国际上出现的过高估计我国实力,过分夸大我国作用,过度渲染我国影响的倾向.对于国际上的一些有关的论调要积极的应对,包括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傲慢论等等。总的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真正把自己做大、做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长期、持续的健康发展。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