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旋律

心灵的旋律

我叫于晓颖,是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各路救援队、医疗队火速奔赴灾区。一支特殊的援助队伍也直奔损失最为惨重的北川中学,队员们携带的不是救援工具、医疗器械,而是小提琴、埙、电子琴等各种乐器——就是这支音乐心理援助队,让恐惧中的北川孩子第一次展开久违的笑容。如今,3年过去了,想起那段艰苦的岁月,我们都认为值了!

2008年5月12日,8级强震突袭北川,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看着生机勃勃的学校刹那间夷为废墟,花儿一样稚嫩年轻的生命瞬时消逝,所有人的心灵被强烈地震撼着。作为一名党员,首师大音乐学院院长周世斌教授清楚地意识到必须立刻行动起来。震后第八天,他和他的学生成立了“音乐心理治疗志愿者团队”,火速奔赴灾区。当时那边传说将有大余震发生,绵阳的接应者希望周老师他们晚几天过去,但是,救援队心急如焚,管不了那么多了。果然,一到灾区,一次6.4级余震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

冒着余震不断、唐家山堰塞湖溃坝的危险,音乐心理救援队挨着孩子们的帐篷,搭起了临时的家,他们要用音乐把孩子们从绝望中拯救出来。

周老师一行5人,有3人是党员,经过学校的批准,救援队立即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周老师的硕士生周勇在到达灾区后深受震撼,第二天便提出了入党申请。经学校党总支同意、临时党支部讨论后,决定批准周勇入党。就这样,5月31日,在绵阳市文联的协助下,在北川中学的临时帐篷中举行了周勇同志简单而神圣的入党宣誓仪式。

劫后余生的孩子们有如惊弓之鸟,即便在灾区看到拆一堵断墙,听到塌陷的声音,他们都会惊恐万状。沉默不语变成了孩子们的常态,要想打开这些孩子的心扉太难了。周老师的第一次“下户”就遭遇到了孩子们的冷漠。但是,一听说这些老师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有个叫刘波的男孩就问周世斌会不会吹萨克斯,他想听《回家》。周世斌唯独没带萨克斯,他马上给他以前的学生、绵阳师范音乐学院的院长打电话,希望他帮忙找把萨克斯。这位院长费尽周折找到了一把萨克斯,用报纸包好,十万火急地送过来,周世斌打开一看,锈迹斑斑,可他却喜出望外。他就用这把老旧的萨克斯,吹响了《回家》。夜晚,灾区的上空回荡起悠扬清亮、极富穿透力的乐声。刘波把头枕在胳膊上,静静地听着,然后闭着眼笑了……

有了音乐,孩子们的心又活了。随后几天,孩子们和音乐心理救援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拉着这些老师进他们的帐篷,大家在一起唱羌族歌曲,谈地震那一刻的惊恐,诉说失去家园的悲恸……虽然聊到伤心之处,会止不住哭泣,周老师他们却感到很欣慰,因为这些度尽劫波的孩子正一步步远离绝望、烦躁、痛苦。孩子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感谢这些志愿者:天气太闷热,帐篷里的温度高达40摄氏度以上,几个孩子趁午休的空儿,从外面接来凉水,在救援队的帐篷外向顶上泼水,只为了降低温度,让老师们睡得舒服一些。

半年后,首都师范大学第二支音乐心理援助志愿者团队再次来到灾区,为北川中学组建了音乐特长班和舞蹈特长班,还组建了轮椅吉他队、管乐队等多个学生音乐团队。周世斌的心愿是让北川中学更多的孩子可以通过艺术特长进入大学学习。即使不能上大学,也能成为当地旅游文化中传承地方特色的骨干。如今,音乐学院已将北川中学确定为“首都师范大学国家级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验区基地”,成立首师大支教团队,形成了支援灾区教育和促进音乐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多难兴邦,多难兴邦,北川北川,书声琅琅;多难兴邦,多难兴邦,美丽校园,我们梦开始的地方。”这是周老师与音乐学院的老师们共同谱写的《北川中学之歌》,这首歌在“5·12”大地震一周年的前夕作为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赠送给北川中学的礼物,一经播放,立刻引起师生强烈的反响与共鸣,北川中学决定将其定为北川中学校歌,每日在校园中播放。

2009年6月,我作为音乐特长班支教活动中的一员,来到灾区。在重建的校园里听到这首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这里,我目睹了建设者们不知疲倦的身影,目睹了老师们无怨无悔的付出。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名共产党员肩上的责任。时至今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北川支教团队仍活跃在那里,这个接力棒还会一直传下去,伴随着那里的人们,共同开创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焦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