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农情调度,截至10月21日,全国秋粮收获近八成。分作物看,中稻近八成、玉米过八成、大豆近九成、双季晚稻过两成。分区域看,黄淮海近八成,东北、西南、西北过八成,长江中下游近七成,华南过三成。全国秋粮丰收在望,"粮"辰"丰"景如画,既为粮食安全筑牢"压舱石",更为大国粮仓夯实根基。
10月15日,在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新圩镇上禾塘村,村民驾驶收割机收获晚稻。新华社发(刘贵雄 摄)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今年的丰收来之不易,夏粮生产克服了局部地区较重的旱情、洪涝等影响,实现稳产丰收,是仅次于2024年的历史第二高产年;早稻实现增产,亩产首次突破400公斤。粮食生产延续好形势,背后是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扶农、惠农政策,多措并举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保障了秋粮生产。
抢收抢晒,应收尽收。秋粮丰收仍面临不小的挑战,前期多地遭遇连阴雨天气,一些地方农田渍涝、农机难下,给秋粮收割带来考验。这更需要各方切实扛起责任,抓好各项工作。农业农村部派出多个工作组赴一线开展“三秋”生产指导服务;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支持受灾地区加快开展防灾救灾工作;受灾地区坚持抢字当头,利用雨歇间隙做好抢收抢晒,最大限度减少田间损失……田间地头,广大农民冒风雨,辛勤劳作;广袤田畴,收割机隆隆作响;生产一线,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组织抢收、开展帮扶,做好政策宣传与服务保障。壮美的秋收画卷,正是多方合力、共同绘就的成果。
稳固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必须靠技术吃饭。智能化大棚里育苗、科技特派员下乡……从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到夏收投入8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抢收,从“沙漠种粮”到“数据种田”,农业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科技兴农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活力,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重塑农业生产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
收得好,卖得出很关键。粮食丰收丰产之后,还要创新粮食的收购、售卖等途径,倾听化解农民的急难愁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秋粮从田间地头被收获后,还要对粮食进行烘干、入库、储存储备等工作。秋粮收购期间,各地应加强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管理、服务、运营,及时为农户提供粮食清理、干燥、收储等服务,协力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粮食提档升级。 同时,粮食企业可以加强与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开展预约收购、订单收购、上门收购、绿色通道等个性化服务,切实解决卖粮难题;定期发布秋粮生产、质量、收购、价格等相关信息,主动对接农民售粮需求,创新优化服务方式,为农民少排队、快售粮,卖“明白粮”“舒心粮”提供便利。
仓廪实,天下安。面对秋粮这个全年粮食的“大头”,我们一定要时刻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全力保障好秋粮丰收丰产、颗粒归仓,助力圆满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让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端得更牢靠。
作者:乐兵 单位:河南省信阳市纪委宣传部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