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周熙明:对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考(2)

一个国家、一个群体、一个团体、一个单位,真正要变强大,背后支撑的都是思想文化的力量。企业界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回顾自己成长、成功的历程大都说,一开始注重经济效益,然后是各种人的关系,做到最后是做文化。为什么会这样?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二战结束以后,个人威信如日中天,但新一轮首相选举的时候,把他选下去了,个人威望过高可能会破坏民主制度,从长远来看没好处。丘吉尔退休了后开始写回忆录,他见解深刻,文笔犀利而且优美,终于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到现在也是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家。丘吉尔有句名言,他说,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要知道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意味着滚滚财富。丘吉尔先生为什么宁可失去意味着滚滚财富的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这并不是丘吉尔先生个人的偏好,而是对思想文化的重视。

英国许多社会精英都看到了普通人用肉眼看不见的那种思想文化的力量。英国总结经验、建功劳簿的时候,谁是排在前面的人物?牛顿、莎士比亚亚当•斯密。要知道英国在九个崛起的国家中是最强大的,比今天的美国还要强大,它占整个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远远超过了今天美国所占的份额。反过来,如果东方国家崛起了,建功劳簿的时候,排在前面的人物很可能全都是政治家。这反映出一个社会是看到了那种不容易为人所发现的力量,还是仅仅看到和物质财富关联最紧密的力量。

我们既然谈文化,就要谈到根子上去,真正用肉眼看不见的、长久的、无所不在的、无孔不入的那种整体的文化。我们要看到它,看到它对一个人的人生也有好处,它渗透在我们生活机体的每一个细胞当中。

在英国的历史中,有一段时间对经济学情有独钟。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在当时多么受尊重。在英国,威灵顿将军可以说是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他打败了军事天才拿破仑。当时英国做了一个调查,有一半以上的普通民众认为不是威灵顿打败了拿坡仑,而是《国富论》的作者和《国富论》一起打败了拿破仑。他们认为,是《国富论》使英国发现了一条发财致富的道路,使英国有了足够的物质财富和力量去跟拿破仑对抗,最后把拿破仑战败。

我们还可以进入真实发生的历史细节,看看在《国富论》发表了12年之后,民众、官员、王室是怎样崇拜亚当斯密的。我们先设想一下,这么一位被认为为整个民族崛起提供力量的人物,在中国肯定要给他一个不小的乌纱帽,可是《国富论》的作者在《国富论》发表12年以后,仍然是一个英国海关的中下级官员。在中国是官本位,大家很容易用一个人官职的大小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贡献,政府文化过于发达,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英国人不会因为亚当•斯密的官小而减少对他的尊敬,而恰恰是因为有其他的,包括尊敬在内的奖赏,他们认为足够安慰这位先生了。有一回皇宫里举行一个盛大的晚宴,出席晚宴的有大臣,还有皇亲国戚,各种有爵位的人士,大概一百人参加的宴会。晚宴也给这位中下级海关官员发了邀请函,不知道什么缘故,他迟到了,他略有腼腆,甚至有点儿惶恐。结果出现的情景是亚当•斯密想不到的,当他走进宴会厅的时候,所有的人同时站立起来,向他行注目礼,向他表示尊敬之情。于是他更惶恐了,这时英国的首相走过来说,先生,您没坐下,我们谁敢坐下?要知道,亚当•斯密当时还是个中年人,仅仅由于写了《国富论》,就得到全国最高层的精英们如此尊敬,这个国家怎么看待思想文化,大家就不难想见。

德国也是先后崛起九个国家之一,当时普鲁士是最大的邦国,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时候,铁血宰相俾斯麦说过一句话,普鲁士在战场上的胜利,早就在小学的课桌上已经被决定了。从国王到普通的民众,真正重视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的渠道。

1870年,在德国的街头,这位铁血宰相偶然遇到了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日本人,一群是中国人,前者来自一个小小的岛国,后者来自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国。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那个天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挣钱。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国,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1870到1894、1895,差不多接近30年的时候,发生了甲午海战,中国清朝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这里我们稍微分析一下这个事情。第一,俾斯麦凭什么做出这样一个预言?他是根据一个国家是否重视真正管长远利益、整体利益的文化来作出这一判断的,第二,甲午海战到底决定了什么?没有甲午海战哪有台湾问题、海峡问题?如果台湾真的宣布独立,我们打还是不打?打的话,中国现代化进程就会被中断,经济很快就会退回到人均1000美元以下。甲午战争结束以后,不光是割让了台湾岛,还有2.3亿两白银的赔款,这意味着什么?社会资本像社会机体的血液一样。要知道当时我们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赔款赔掉了整个清王朝政府不知道多少年的全国财政收入。

今天我们重视文化的理由是什么?一是完成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时的社会整合。传统农业社会中,青睐情感认同式的自选性整合,依附族亲、权威及地域共同体的力量,更愿服从由习俗、价值观念形成的无形的强制性整合;现代工业社会,主要依靠利益的功利整合、契约关系整合和法律规章的有形整合。二是完成市场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时的系统整合:产权整合、权力整合、利益整合。三是“文化时代”即将来临,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举足轻重。约瑟夫•奈曾经说过:硬实力能使人屈服,但不能使人信服。相对于经济和军事力量,文化的力量是软性的、有弹性的、无形的和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的,主要是指个人、社会群体和国家的吸引力、凝聚力、意志力、控制力、影响力、号召力、创造力,以及威信、荣誉、智慧、文化资本等等。导弹的发明和GDP的增长离不开文化软实力,但文化软实力却无法用导弹和GDP来衡量。

在即将到来的文化时代,在文化扮演社会生活主角的时代,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文化时代不会自动地把好处平均地分配给所有国家,文化时代不是一场人人可以出席享用的盛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文化时代的到来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要确立以下几种文化理念:文化竞争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文化可以创造永久性财富的理念;文化是无形资产的理念;文化发展具有独特规律的理念;发展文化贸易是主动调整贸易结构的理念;文化发展能优化产业结构的理念。

三、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的社会出现“失范”、“脱序”和“三信危机”,文化的发展繁荣大大逊色于经济的发展繁荣,常常出现文件语言、社论语言、官方语言与生活语言、百姓语言之间格格不入的现象。这就需要认真思考、研究。它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直接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为什么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作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第一,为摆脱“旧世界已失去,新世界未建立”的文化无根状态。儒家学说曾经是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民众的伦理日用、中国人的精神居所,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成了儒家学说的替代品。

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说,与过去尖锐的割裂,会招致疯狂局面,随之而来的是突然的横祸或毁伤的震撼。因为个人的明智有赖于其记忆的连续不断,所以团体的明智,也有赖于其传统的连续不辍;在任意情形下,环链一断,就会招来疯狂的反动……若其他因素相同,内部的自由与外部的危险总是成反比。

第二,为克服“说法”与“活法”的脱节。现代西方的文化危机是“上帝死了”,中国近代的文化危机是“圣贤失语了”。身心分裂,现实与理想脱节,理与情冲突。如果我们用于建构秩序和意义的语言工具自身不相洽或与我们的生活世界不相关,就会给社会生活招致矛盾的情景。这几年,我们从一个独唱的社会转化为一个复调的社会,要表述、描述、批评或歌颂这样一个社会,我们必须构建一种复杂的、丰富的语言系统。不然,就难以协调全社会。

第三,为改变意识形态的创新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失败的文化原因是什么?其中就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因为某种僵化、空洞的东西把人说烦了、说厌了、说恨了。

现在天天讲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着眼点在哪儿?有些根本性的东西,我们要反省、反思、澄清。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难点何在?

第一,“多时态共存”困境下共识难以形成。李大钊曾指出,中国今日生活现象矛盾的原因,全在新旧的性质相差太远,活动又相邻太近。换句话说,就是新旧之间,纵的距离太远,横的距离太近;时间的性质差得太多,空间的接触逼得太紧。同时同地不容并有的人物、实事、思想、议论,走来走去,竟不能不走在一路来碰头,呈现出两两配映,两两对应的奇观。

第二,旧的意识形态的习惯难以改变。政治文化中的正当信念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指向应然的道德层面,二是指向可行的操作层面。以往的意识形态中几乎只有第一层面,它包含几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把“重要”变成“唯一”的思维方式;泛政治化的思维方式;重理轻情、重自觉轻自发、视欲为恶的思维方式;重“主义”轻生活的思维方式;“人要完人,金要足赤”的思维方式;“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第三,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图像符号逐渐占据文化的支配地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依赖语言符号来表达)的建设增加了新的难度。话语文化认为词语比形象更有优先性,注重文化对象的形式特质,宣扬理性主义文化观,赋予文本以极端的重要性,是一种自我而非本我的感性,通过观众与文化对象的距离来运作。而形象文化是视觉的而非词语的感性,贬低形式主义,反对理性主义或“教条化”的文化观,不去询问文化文本表达了什么,而是询问它做了什么,原始过程的扩张进入了文化领域,通过观众沉浸在其中来运作。

我们进入了一个读图的时代,许多年轻人不大喜欢用语词表达某些个价值,你总是训导他,他是会反感的。全球化、市场化、世俗化和技术化,这四种因素的影响都是双重的。“全球化、市场化、世俗化和技术化”这四个化也会消解核心价值。全球化可能导致美国化、无主题化、无灵化、碎片化;市场化可能导致物化、商品化、金钱化、无灵化;世俗化可能导致通俗化、庸俗化、低俗化、无灵化;技术化可能导致物化、非人化、无灵化。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