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周熙明:对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考(3)

核心价值是为天地立心,使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党具有灵魂的一个举措。可是上述“四化”负面的效应是无灵化、碎片化。在文学作品和其他的精神产品里,哲学是理性的诗,诗是感性的哲学,这是最高级别的。一个国家的诗歌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哲学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代表这个国家的最高等级。大家看一下现在被某些人称为国家级女诗人赵丽华的几首诗:

《我爱你的寂寞如同你爱我的孤独》

赵又霖和刘又源

一个是我侄子

七岁半

一个是我外甥

五岁

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了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写诗》

写诗

很简单

把结巴

的话

记下来

就可以了

今天在“四化”的影响下,在读图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这种代表精神领域产品最高级别的诗歌已经堕落成这样了。这是诗吗?背后有灵魂吗?有价值关怀吗?有美感吗?这个时候你跟他们去谈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有效果吗?还有一些不带任何恶意的人在调侃我们严肃的政治符号、核心价值的符号,这些人怎么办?这也是个难点。他们仅仅是为了一笑,但是这一笑不要紧,那种严肃的说教以及核心价值体系,可能就失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不是难处?

第四,最大的难题或者说考验在于以下两点:一是必须要有一批精英人物在口头赞同这一系列的价值的同时,也在行动上践行这些价值,甚至随时准备用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去捍卫、担待这一些价值;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必须有理想主义的光环并以真善美为目标,但它同时必须将中国的历史传统作为营养液、将整个社会文化作为生存环境和土壤。

四、培土: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和2010年世博会。这些都是重要的实实在在的培土工作。

文化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第一,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主要作为常识、常理、常德、常情的文化,构成一切制度运行的基础秩序;第二,社会秩序、社会和谐是通过个体对社会生活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文化模式的遵从形成的,而这种遵从多数情况下是习焉不察的;第三,只有当文化提供了社会成员共享的符号时,社会诚信才会普遍建立,而诚信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五、寻根: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我一开篇就说,文化主要不是说出来的,是活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弘扬某一种文化,倡导某一种价值,必须有一群人,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有时候还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去捍卫这种价值。孔夫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中国社会为什么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面这么有力量?不仅仅由于是他说得好,更重要的是由于一代代的读书人、儒者用自己的青春事业生命去捍卫儒家学说。仁义礼智信,要我不仁不义,我宁可死。到了明代,有时候为了反对皇帝的一些有悖儒家教义的想法做法,不仅付出一个人生命的代价,还有被灭九族的,明代有很多这样的案件,最多的时候死过上万人。马克思主义固然是马克思说得好,但是更重要的是那些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员把家产卖了,甚至搭上性命,去捍卫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某种价值,这样马克思主义才有力量,才得以扎根。

六、开源: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我们还应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追求。其实,人类天生就是乌托邦式的动物,人类不可以没有乌托邦,乌托邦是不能在现在实现的,但是人类追求乌托邦就像追求上帝一样,追求完美是人类的天性。这个乌托邦的理想,必须植根于今天生活的土壤当中,就像开出绚丽花朵的树,必须有绿色的叶和粗糙的树干,甚至有污秽的树根。难道只要那个绚丽的道德之花,而抛弃有缺陷的民族文化传统和老百姓的有不洁之处的文化吗?那样的话我们就成了天外来客,老百姓也只能仰望。

有一次,我在中国文联作报告,刚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坐在第一排,他说,现在很多来自民间的相声,总是被一些人认为是不健康,又不是要把相声拿到中央政治局去做报告,它能给人带来娱乐,怎么说它不健康呢?

传统是由世代相传的精神记忆构建起来的精神岛屿,离开了它,这个民族就没有立足之处,就可能退回到蛮荒时代。要摆脱历史困境,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固然必须改造传统,实现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但改造传统必须以继承传统为前提。要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就必须通过开展与传统的对话使传统获得新的理解和解释并注入新的因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接续和创新我们的历史传统,从传统中获取现代文明生长的营养液。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和民间文化以及来自历史深处的传统文化达成一致才有前途。

这就是我的一些见解,就讲这么多,有什么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报告人系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