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在作风建设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际情况,吸取过去成功的经验,对于我们搞好党的作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党的作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务必高度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政党发展的历史表明,导致政党盛衰兴亡的原因归结到最后,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心向背的问题。人心向党,政党必然生机勃勃;人心背党,政党必然凋零败落。一般来讲,人心向背取决于政党是否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而政党是否代表人民利益,人民群众考察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政党的作风。党的作风作为一个政党在思想、政治、组织和工作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由于它比较稳定地反映了政党的特征,加上它所特有的外在性、直观性的特点,必然成为外界评价政党的重要尺度。从人民群众的角度看问题,政党作风优良,则必然代表人民利益;作风不正,就会背离人民利益。党的作风因此就成为关系人心向背的重要因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党明确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洞悉政党兴亡的客观规律,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把党风问题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指出:“我们要完成打倒敌人的任务,必须完成这个整顿党内作风的任务。”“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只要我们共产党的队伍是整齐的,步调是一致的,兵是精兵,武器是好武器,那末,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能被我们打倒的。”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2页。)他还总结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经验,首次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史上创立了完整的党风建设理论。不仅提出了党风的科学概念,揭示了党风的内涵实质,而且创造了整党整风这一党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以这一理论作指导,我们党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好的作风,在民主革命时期,党与人民之间形成了血肉关系,为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建国以后,我们党成了执政党,党的地位的变化使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着巨大考验。针对这个问题,毛泽东不仅及时地要求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全党敲响警钟,而且在建国初期还发动了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运动。由于党中央的重视,建国初期,我们很好地保持了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形成了至今令人难以忘怀、堪称典范的党群关系。以这个时期所形成这种关系作基础,尽管我们党在50年代后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发生了严重错误,党的优良作风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但是我们党依然获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可以说,没有我们过去发扬优良作风所打下的坚实基础,我们党就很难在十年动乱后继续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发展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党的作风建设又一次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当前党的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是: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损害党的威信、损害人民利益,危害党和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不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很难象“文革”后那样,继续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38页。)我们必须从这一高度认识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把深刻的思想认识化作切实的实践行动,采取得力措施抓好党的作风建设,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恢复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以密切党群关系为核心,务必强化此点,不可稍有偏离
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观认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17―218页。)因此,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问题,除了它决定着人心向背进而影响着党的命运这一客观因素以外,更主要的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一主观因素决定的。正如邓小平所说,共产党“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18页。)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作风建设,只有以密切党群关系为目的,方向才会正确;只有以密切党群关系为目标,效果才会显著。离开了党群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党的作风建设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其中之一就是“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毛泽东在阐述这一作风时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5页。)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其他优良作风虽然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各有不同,但都把密切党群关系作为贯穿其中的主线。如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必须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强调党要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民主集中制就是强调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尊重群众意志、集中群众智慧;艰苦奋斗就是强调党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党的优良作风实际上就是一个以密切党群关系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同时,我们党还始终把党群关系的状况当作是衡量党的作风状况的根本衡量标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5页。)党的作风建设的实践证明,党群关系的状况是党的作风建设成效的晴雨表。
面向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仍然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解决党的作风中影响党群关系的突出问题,努力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党的作风建设需要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务必双管齐下,不可顾此失彼
党的作风,就其内容来讲,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优良作风和不正之风。与此相对应,党的作风建设也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一是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是为扶正;二是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包括反对腐败),是为祛邪。这二者的关系是:扶正与祛邪密切相连,缺一不可。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必须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只有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才能提高党风建设的水平和层次。不然,仅仅将党的作风建设的目标设定为反对不正之风,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它阶级的政党就没有了原则的区别。另一方面,必须纠正不正之风。如果不纠正不正之风,则不正之风的滋长和蔓延就会侵蚀党的作风建设,不仅党的优良作风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会导致党的作风每况愈下的恶果。
在我们党作风建设的历史上,历来是扶正祛邪,双项并举。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倡导全党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的同时,号召全党摒弃以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特征的主观主义学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当时全党的情况来看,不反对主观主义的不良学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就很难在全党建立起来。同时不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也很难清除主观主义不良学风在党内的消极影响。这一时期,尽管我们党已经通过自己的优良作风获得了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持,但当党内出现黄克功案件这样影响党与人民联系的不幸事件时,党中央和毛泽东仍然毅然决然地对其执行极刑,以教育全党。建国初期,毛泽东在提醒全党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同时,通过果断处置刘青山、张子善案件再次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昭示中国共产党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党倡导发扬民主集中制的作风也是与批评家长制和命令主义的不良作风结合在一起的。实践证明,在处理扶正和祛邪这一对党风建设的两项内容上,我们党历来主张两手抓,反对单打一。从民主革命和建国初期党风建设的效果看,这是我们党作风建设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发展市场经济的进程,不良风气特别是腐败问题日益突出。反对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日益成为端正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关键环节。邓小平同志历来强调:党的作风建设要“做到功过分明,赏罚分明,伸张正气,打击邪气。”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7页。)随着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滋长蔓延,我们逐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必须把反对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为我们作风建设的重点。但在注重这方面工作的同时,我们必须同时注重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因为历史经验业已表明,一个党如果不能扶正,仅仅靠祛邪是不能搞好党的作风建设的。
四、党的作风建设需要教育和制度相配合,务必协调一致,不可独步单行
作风的实质是思想的表现。有什么样的思想,就表现为什么样的作风。党的作风作为世界观和党性在全体党员身上的外在体现,决定于党员的世界观和党性。因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着眼于通过教育提高全体党员的思想素质。但是,作风又不是被动地反映党员的思想,特别是从全党范围来讲,一旦党内形成一定的作风,必然会反过来影响党员的思想,并进而影响党员个人的作风取向。如果这种作风是好的,那自然会带动党的作风建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这种作风是一种不正之风,就会使党的作风向着进一步恶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教育就不能解决问题,必须付之以强有力的制度来配合,才能扬善抑恶、固本祛邪。而且越是在人们思想呈现多样化的情况下,越要注重二者的结合。
历史上,我们党有注重党的思想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所形成的优良党风,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得益于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把思想教育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他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4页。)在延安时期,毛泽东还把作风建设和思想教育的相互促进关系在实践中发挥到了极至。他通过全党范围内的思想教育建设了优良的党风;同时也是靠全党范围的整风(纠正不良作风)来对全党成功地进行了思想教育。正是由于在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教育所发挥出的重大作用,在建国后以至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始终以思想教育为主要手段来进行党风建设。这在建国初期的一段时间也确实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后地位、任务和环境的巨大变化,思想教育的功能呈边际效益递减的态势。如果不通过制度建设来对党员因掌握大大小小的权力而发生的权力出轨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则党的作风必然会因为党员思想在新的条件下发生的变异而呈现滑坡局面。毛泽东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思想境界应该无与伦比,但是他的作风仍然发生了问题,一般的党员就更不用说了。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深刻指出:“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2页。)。“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8页。)结合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邓小平明确指出,党风和腐败问题,“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8页。)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加强党风建设仍然必须重视思想政治建设,这是确定无疑的。因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牢靠,就会出现大的问题。而且,在教育和制度的关系上,制度要靠人来制定,也要靠人来具体执行和遵守。因此,通过思想教育来提高人的素质也非常重要。但是,正如江泽民所说,“必须把加强法制建设同思想政治建设都努力做好”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645页。)。在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蔓延态势尚未遏止住的情况下,“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9页。)
五、党的作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长过程,务必常抓不懈,不可一劳永逸
党的作风作为一个政党党的世界观和党性的外在反映,由于党员的思想是一个随着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不断嬗变的复杂过程,因此,党的作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党的优良作风和不正之风的矛盾和斗争在党内存在的长期性和普遍性,决定了党风建设贯穿于政党存在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因而一定时期党的优良作风普遍发扬,不能保证另一个时期党风建设不出现问题。一旦党存在的环境发生变化,作风建设就会出现反复。这也是党的作风发展的一条规律。而党的优良作风一旦被丢弃,要想重新恢复决非易事。而党内不正之风因其固有的顽固性、反复性、隐蔽性特点,要彻底纠正,也十分困难,必须进行持久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这都决定了党风建设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必须锲而不舍、一抓到底,不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纵览我们党80年作风建设的历史,可以看出,什么时候我们党持之以恒抓党的作风,什么时候党的作风建设就出效果;反之,什么时候忽视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就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于我们党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持续重视党风建设,经过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时,就在全党范围内形成了优良的党风。但是,我们党并没有因此而忽视党风建设,到建国前后,毛泽东还要求全党在继续保持战争年代的优良作风。同时,他还根据党执政的特点,把坚持实事求是和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风建设的重点。1957年3月,在《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一文中,毛泽东批评一部分同志革命意志衰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少了,而比较吃穿,比较享受,争名夺利,这些东西多起来了。他号召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84―285页。)遗憾的是,自50年代下半期开始,我们党逐渐丢掉了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极“左”思潮导致党内不正之风盛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虽经我们党多方努力,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恢复的效果始终难尽人意,加上我们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现象的大量滋生,就更为党风建设增加了困难。对此,邓小平洞若观火,明确指出:“这是一个长期的经常的斗争。我看,至少是伴随到实现四个现代化那一天。”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3页。) “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的工作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4页。)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我们必须通过党的作风的好转来凝聚全国人民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另一方面,党的作风建设又面临着许多十分不利的因素。例如,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低潮对党员理想信念的冲击;“四个多样化”导致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点;腐败蔓延的势头仍然难以遏止等等,这些都使党的作风建设的难度明显增加。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作风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我们要把六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总体要求同现阶段的目标结合起来,把党的作风建设长期坚持下去。只要我们常抓不懈,措施得力,就一定能逐渐实现党的作风的根本好转,最终达到我们的目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