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

笔谈:"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关系辨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在和谐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怎么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之间的关系呢?

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简单地与“和谐文化”等同,它与“和谐文化”是两个既有内在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文化层次。也就是说,第一,不能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取代和谐文化建设;第二,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因为,在“和谐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起指导作用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如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和谐文化建设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定性的意义。当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述新民主主义时,指出新民主主义与旧民主主义之根本区别在于新民主主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文化之“新”,主要也就“新”在居于指导地位的共产主义思想。今天,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文化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文化,这种文化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即在于居于指导地位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和谐文化的根本。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和谐文化建设具有整合的意义。我们知道,“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而不是一种社会形态,因此“和谐文化”也是一种文化状态,而不是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状态的和谐文化,意味着它是一种反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由多种多样的文化在相互协调中构成的和谐的文化状态。这是因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全社会从利益关系、活动方式到思想观念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这在文化生活中表现得特别充分。多种多样的文化生活,可以是有序的,也可以呈现无序的状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协调和整合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使之成为一种有序的和谐文化。正如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为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引领的意义。“引领”,包括引导,也包括辨别。对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我们要在辨别中引导,在引导中协调,在协调中整合。而辨别、引导、协调、整合并不是要泯灭文化差异、实行舆论一律。正像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所强调的那样: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毫无疑问,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替代和谐文化建设。这是因为,我们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13亿人中,有先进分子,有中间分子,也有落后分子。他们在利益追求和理想信仰方面,在文化水平和思想修养方面,在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方面,在人格和心理素养方面,有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文化建设上要尊重这样的客观事实。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多层次丰富内容的价值体系。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有的只有先进分子才会自觉地信奉和接受,有的是全体人民都有可能接受的。不管怎么样,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自觉地接受它的全部内容。同时也要看到,13亿中国人尽管在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但还是有许多方面是可以找到共同点的。这就决定了我们能够建设一个使中国13亿人都能够和睦相处、相互协调的文化。这也就是我们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依据和立足点。因此,我们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研究如何协调和整合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使之成为一种有序的和谐文化。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里提出的“六个方面、二十八个字”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根据这样的要求,我们要培育坦诚、大度、宽容、开放的社会心理,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的社会风气。只要我们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建设和谐文化,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就一定能够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建设好和谐文化,在和谐文化建设过程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对我国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我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然而,苏东剧变后,尽管两霸争雄的冷战结束,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美国凭借其经济、科技、军事优势,在全球颐指气使、为所欲为,其穷兵黩武、随意践踏别国主权的霸权主义行径,越来越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反感。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对内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外提出建设和谐世界,进而提出建设和谐文化,这无疑顺乎时代潮流和民意、合乎历史规律,在战略上建立了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思维优势,有利于我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中稳固地立于主动地位。建设和谐文化,就国际范围来说,就是要承认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当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就从思想文化上支撑了我国在国际上强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的外交主张;有力支持了我国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在国际上强调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更加明确我国主张通过平等基础的对话、协商和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立场。必将有力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促进世界多极化,实现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

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我国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巩固国际统一战线。当今世界一个严峻的事实是,由于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长期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至今举步维艰,南北发展差距和贫富悬殊愈来愈大。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并没有使世界各国都普遍受益,世界发展中的不平衡更趋严重。我国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和支持。现在,我们进而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倡导大国应该尊重小国,强国应该扶持弱国,富国应该帮助穷国,这就使我们建立了一个道义和道德的优势,必然加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紧密团结。发展中国家虽然面临不少困难,但仍然是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发展中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他们占联合国成员国的绝大多数,又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最大受害者,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我们要通过建设和谐文化,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体制的改革,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争取平等发展的权利,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存共赢的目的。

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我们创造民族文化新辉煌、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华文化历来钟爱和平、强调和谐,努力推进国与国之间和睦相处、互惠互利。如我国历代先贤所主张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崇信修睦”、“协调万邦”以及倡导“同舟共济”、“扶危济困”、“天下为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长期而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理念和道德取向,产生了我国在5000年历史发展中尽管综合国力长期位居世界最强也从未对外侵略扩张、反而使其他国家从中受益的伟大实践。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人民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正在努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奇迹震撼全球,“中国模式”引起各国关注,中华文化对全世界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的实践中建设和谐文化,就充分发挥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思想文化优势,为弘扬我国深厚而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创造民族文化新辉煌提供了广阔舞台,必将对我国提升国家软实力产生重大影响。

四、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我国延长和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和平发展。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虽然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一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我们既面临着良好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西方大国经济、科技领先,控制国际市场,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活动。在国内,我们在前进中面临许多复杂的新矛盾新问题,需要正确处理。我们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增强综合国力。我们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向世界宣示我国和平发展的决心,突出我国爱好和平、睦邻友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打破西方敌对势力散布的“中国威胁论”,建设一个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和平环境,以延长和充分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发展自己。我们要使建设和谐文化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互交融,与经济战线的“走出去”战略相互支撑,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好地掌握主动权,顺利实现和平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进行的。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国际大背景。对世界各类文明,我们要大胆借鉴;对西方腐朽文化,我们要坚决抵制。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则。

第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借鉴世界各类文明、抵御西方腐朽文化提供了牢固的经济基础。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一经产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文化包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不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极大地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文化其中包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并通过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其中包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反作用,来维护我国的经济基础不受侵害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决不能搞“一大二公”单一公有制,同时也决不能搞全盘私有。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主义和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掌握主动权。

第二,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为借鉴世界各类文明、抵御西方腐朽文化提供理论支撑。理论正确,党就坚强,政策就正确,思想就统一,经济就发展,社会就稳定。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根本原因是在党内,而且发端于思想理论,是其逐渐脱离、背离马克思主义所导致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灵魂和旗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繁荣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关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只有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做到在国内外各种思想、理论、思潮的相互激荡中不迷失方向,在与世界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学习、借鉴、扬弃、升华,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第三,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汲取世界各类文明,抵御西方腐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真正动力的主体观,并把这一思想统一和落实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人民执好政的全过程,统一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第四,正确处理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积极借鉴世界各类文明其中包括西方文明的关系。我们应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共识,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但所有国家和民族,尤其是处于经济弱势的国家和人民,必须首先对本国的文明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立,维护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明。因为,文化和文明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决不能仅仅把科技和物质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文化“先进”与“落后”、文明高下与优劣的尺度。否则,就会把西方个别超级大国所特意构建的意识形态作为所谓的普适文化和文明去顶礼膜拜;把西方个别超级大国向全世界进行的文化扩张当作向“未开化”国家和民族传播的“文明”去推行。其实,当今世界那些所谓的普适文明,说到底,是西方霸权主义对全世界实施文化侵蚀和统治的工具。这种观念的侵蚀,使发展中国家一些人产生了一种“文化自卑感”,有意无意地对西方中心文化如痴如醉,而对本土文化苛求甚至鄙视。实际上,愈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我国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生生不息。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