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步 与理论同行——访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

与时代同步 与理论同行——访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

他先后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等职。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的文章就在理论界引起较大反响,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较深研究,是当代著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专家。

他多次参与中央重要课题的调研和重要文件的起草。

戴一副厚厚镜片的金丝眼镜,操一口浓重的吴侬软语,中等身材,目光深邃,面带微笑,谈起理论娓娓道来,神采飞扬。这就是当代著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专家--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

李君如祖籍浙江宁波鄞县,1947年5月15日(农历)生于上海。与众多没有在宁波生活过的宁波籍上海人不同的是,他在故乡明堂岙生活过两段时间。一段是1952年8月祖父去世前,童年的他随祖父母在那里生活了5个月;一段是1968年秋天下乡插队落户前,为避武斗在那里生活了3个多月。接触过他的人都知道,他对浙江,对宁波,对明堂岙,怀有深深的感情。

青春理想在松江二中启航

“小桥流水,曲径绿山;紫藤架下,同学促膝谈心……松江二中,我的母校,让我情丝绵绵、心潮涌动的母校。每每向人说起母校,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还不如说是在倾诉自己的情怀。”这是李君如在一篇回忆母校的文章中,描写自己少年时代在上海市松江二中度过的美丽时光。

1958年底松江县从江苏省划给上海市管辖,他跟随父母亲从上海来到了松江。

1961年9月,15岁的李君如考取了松江县最有名的学校--松江二中。松江古称华亭,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自古就有“衣被天下” 和“苏松税赋半天下”之称。松江不但孕育了陆机、陆云、徐阶、董其昌、陈子龙、夏完淳等一批文人雅士,也诞生了黄道婆、徐光启等一批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著名人物。

松江二中是上海著名的重点中学。根据王蒙的小说改编的电影《青春万岁》就是在松江二中拍摄的。

这是李君如神往已久的学校,上中学前,他曾经多次在校门外驻步而未敢进入,今天走进了学校的大门。这种心情,是难以描述的。

初一的下学期,李君如各门功课的平均分数达99分。排在全校前9名。学校奖给9名同学每人一支英雄牌金笔。当时,许多同学就戏称他们是“九支笔”。

在二中,李君如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他先后担任班长和少先队大队长、团支部书记和校团委委员。李君如认为,他之所以能做到学习和参加活动两不误,关键是这里有一批关心他学习和成长的授业恩师,如初二时的语文老师沈芝兰、初三时的班主任高士概等,对李君如影响比较大的老师是他在松江二中的最后一位班主任吴春荣老师,李君如和同学们习惯地尊称他“吴先生”。

从15岁入校,到22岁离开母校下乡插队,李君如在松江二中度过七年的学习生活。这是一所数理化教学见长的学校。李君如说,这所学校在逻辑思维上的严格训练,对于他今天从事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松江二中的七年,是他最青春的七年!

上海师大走出理论家

如果说李君如的青春理想是在松江二中启航,那么,上海师范大学则是他理论的摇篮。

李君如说,他第一次接触哲学史并对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感兴趣,是在上海师范大学;第一次接触政治经济学并开始全面研读《资本论》,是在上海师范大学;第一次系统地学习英、法、德、俄历史,是在上海师范大学;第一次学习社会发展史并参加编写社会发展史名词解释,是在上海师范大学;第一次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长篇论文,也是在上海师范大学写成,离校后经母校老师帮助修改后发表的。

1968年的10月,上海掀起了上山下乡的热潮。作为松江二中67届的高中生,李君如是上海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当时,他戴着大红花,在老师、同学和居民的夹道欢送下,来到了松江县城东公社卫星大队第十生产队。

残酷的现实和农村生活,使李君如感到农民是“最善良的人”,但同时他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乡亲们对知识的渴望。于是他拿起笔,写他看到的农民,写他亲历的事情,向公社和县广播站投稿,当起了一名“土记者”。他还在生产队开办了“政治夜校”,给乡亲们讲时事政治,并抽空编写了《农民学哲学读本》,作为朴素实用的夜校教材,受到了乡亲们的欢迎。

李君如他的做法很快被作为经验推广到公社。

1971年他被推荐到上海师范大学上大学,一开始被分配在政治历史系,等到学校报到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被调剂到了工基系,理由是因为父亲的问题,他政审无法通过。经过县教卫组领导和学校协商,他最终还是如愿以偿进入了政史系深造。

入校后,李君如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中国历史、英法德俄历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等一门门课程,接着又啃了《资本论》。

在校期间,他与全班同学们完成了老师交给的一个任务,编了一本与中学相应教材配套的《社会发展史词典》。

毕业后,他先是在松江新桥公社一所农村学校任教,不久被调到县委党校当理论教员。期间,他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选集》和《毛泽东选集》,并深读了大量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中国革命史等名著。

在上海师大临近毕业前夕,发生了林彪事件。李君如写了一篇批判“天才论”的文章。该文于1972年8月16日在《解放日报》发表,署名是“孙逊、李镜如”。这时,李君如已经在松江县新桥公社一所乡村学校工作。尽管后来李君如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过许多理论文章,但是他最看重的还是这第一篇文章。因为,他认为这是自己一步一步地走进理论殿堂的起点。

至今,李君如对自己的母校上海师大还十分感恩:“今天我作为一名党的理论工作者,我的基础理论正是在上海师大打下的。”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

1981年李君如考进上海社会科学院,从此成为一名专业理论工作者。

在松江县委党校工作时,李君如已经是上海市哲学学会相当活跃的年轻理论工作者。在一次专题讨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会议上,各种观点众说纷纭,十分热烈。他在会上集中谈了考察社会主要矛盾的方法论问题。哲学学会会长、从抗大走出来的老哲学家周抗也到会参加大家的讨论。周老认真地听了他的阐述,大加赞扬,决定将他的发言在《社联通讯》上加“编者按”发表。事后,有同志告诉李君如,周老曾问他:“这个年轻人是谁?要重视他的观点。”

1980年李君如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招考研究人员的考试,第一志愿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当时,周老已经是哲学所的党委书记、所长,正在无锡华东疗养院养病,哲学所的领导同志向他报告说“松江县委党校的李君如考到我们所来了”。周抗听后很高兴地说:“这个年轻人由我亲自来带。”1981年初,李君如到哲学所工作时,周抗在所党委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这个问题,让李君如做他的助手。正因为有这段经历,所以李君如一直称周抗是他的恩师。

1991年,中央有关部门部署各地学习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的《纲要》。市委研究室许一春来找李君如,说市委书记朱镕基指示,上海学社会主义理论就要学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市委常委中心组要带头学习。

许一春对他说:“你研究毛泽东思想,又关注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在辅导市委常委中心组学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观念更新理论时反映不错。希望你为市委常委中心组学习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理论再作辅导。”

接到这个任务,李君如当即停下手头的研究工作,抓紧备课。中心组学习会上,他为市委常委中心组介绍了国内外研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况,同时也讲了自己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点心得体会,包括对当时有争议的市场经济问题的看法。课讲完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吉告诉他,市委领导指示将其中阐述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讲,向全市宣传干部宣讲,讲稿压缩后在《解放日报》发表,文章于1991年6月5日见报,题目是《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

当天,报社和李君如就收到许多来电,有肯定的,也有质疑的。反响如此强烈,出乎他的预料。6月22日,《解放日报》理论部主任金维新将读者反映写成内参,上报领导部门。之后,李君如就接到金维新来电,说已经退下来的市委老领导陈沂同志支持这篇文章,说:“李文我看过,写得很好,没有什么问题。”

6月20日,李君如接到老市长汪道涵秘书的来电,说汪老要见他。接着,社科院的王志平也从汪老那里过来,要他去见汪老。

同汪老见面是在康平路市委办公楼一间小会客室里。李君如一行抵达时,汪老已等候在那里,慈祥和蔼的笑容,平和亲切的话语,使李君如紧张的心放松许多。

汪道涵谈了对李君如这篇文章的评价后,还问了他的经历和研究工作情况。看到汪老如此平易近人,李君如把自己的工作情况和体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汪老,他说,自己多年来以毛泽东研究为主要方向,在研究工作中感到要搞清楚中国的社会变革历史,不仅要研究毛泽东,还要研究孙中山和邓小平。也正因为有毛泽东和孙中山研究的基础,对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能理解。汪道涵说,你这个体会很好,希望你把研究方向转到邓小平理论研究上来。

汪道涵说,现在围绕改革开放出现一些不同的观点,就是因为对邓小平的思想研究不够。要研究毛泽东,更要研究邓小平,我想以你为主来开展研究。研究邓小平,要回答“左”、“右”两个方面对改革开放的质疑。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不是资本主义的改革开放。中心问题是对市场经济要有正确看法。接着,汪老还谈了研究方法等问题。谈得很敞开。

这次谈话后,汪老就经常邀请李君如参加他的研究工作和活动。这一段经历,使李君如获益匪浅,终身难忘。

从市委要他讲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到汪老这次谈话,实际上改变了李君如的整个学术生涯。那天,从汪老那里出来后就去导师周抗那里汇报谈话情况。周老赞同汪老的意见,要李君如转变研究方向,把重点放到邓小平理论研究上来。这以后,李君如作了一个邓小平理论研究计划,陆续发表研究心得体会。其中,《邓小平的“治国论”初探》一文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

李君如说,《解放日报》的“两个第一”,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第一篇理论文章,促使他走进了理论工作队伍;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第一次获得全国性社会科学成果奖的理论文章,决定了他后来被调到中宣部工作,使他的理论工作舞台由上海转到北京。

与时俱进的的理论家

199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6月24日至7月1日,李君如参加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教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部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理论讨论会。与会代表在7月1日出席了中央召开的纪念大会,聆听了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李君如的论文《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初探》被大会入选为优秀论文,还作了大会发言。这次理论研讨会对于如何正确地认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江泽民同志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论述,对我们深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11月5日上午,上海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隆重成立,李君如担任主任。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这个重要谈话,在上海理论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2月10日和12日,市政府顾问汪道涵同志两次找李君如和理论界同志座谈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并要求他重点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改革开放经验。市委正式传达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后,院领导决定加大邓小平理论和改革开放现实问题的研究力度。夏禹龙副院长和李君如合写了《邓小平的管理思想和领导艺术》(此文在1993年获得中宣部“1992年度精神产品‘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李君如和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的同志也发表了一批研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哲学基础的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其中,李君如在十四大前撰写、十四大闭幕后在《文汇报》发表的《邓小平的“治国论”初探》,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

10月27日,作为“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系列讨论会”的第一个活动--“邓小平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院领导决定由“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承担起“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的任务,即两个中心一套班子,李君如担任主任。

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成立后,以“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系列讨论会”为平台,组织了一系列报告会和理论研讨会,研究和宣传工作进行得有声有色,影响越来越大。

1993年春节期间,中央领导同志到上海视察时,接见李君如并就如何落实十四大提出的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问题征求他的意见。同时,希望他去中宣部工作。

1993年3月18日,李君如被调到中宣部,担任理论局副局长。

1997年8月12日,中共十五大召开前夕,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的李君如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了题为《第三次思想解放:冲破姓“公”姓“私”的思想疑惑》一文,文章首次提出的“第三次思想解放”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

1998年11月李君如调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2000年 5月,李君如调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在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学府,李君如的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黄金期。从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他与中央高层频繁接触,直接聆听教诲,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文章,出版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专著。

与时代同步,与理论同行。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30年。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至今,李君如已经在党的理论战线上辛勤耕耘了近30个春秋。学术立身,著作等身,理论行世。30年间,李君如以“贴着中国社会的现实,展开理论思维的翅膀”的治学作风,获得了理论上的大丰收。其著作《观念更新论》、《毛泽东与近代中国》、《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毛泽东与毛泽东后的当代中国》等诸多学术著作,得到社会上和海外高度关注和重视。

李君如最信奉的格言是:山水同乐,又仁又智;学思相兼,不罔不殆。他正是这样一个仁者、智者、学者,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家和思想者。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