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有一个共识化的问题

“主旋律”有一个共识化的问题

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主旋律”,一个社会也必须倡导自己的“主旋律”。但一个社会事实上的“主旋律”与所倡导的“主旋律”之间往往可能不尽吻合,只是这种不吻合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既损害社会的一致性,又伤害“主旋律”的权威性。

“主旋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让“主旋律”真正成为“主旋律”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培育共识是“主旋律”建设的第一步。之所以要强调共识,是因为现在有一些同志对于“主旋律”的理解存在误区。比如,有人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思想乱了社会才乱,用“主旋律”把思想统一起来搞“清一色”、“一刀切”,不就没那么多麻烦了吗?其实,这种想法在现代社会不仅是一厢情愿,简直是天方夜谭。

从形式上来看,“主旋律”确实是“一”,但这个“一”是“多”的集聚、是“众”的共和。“主旋律”是各种声音和谐的结果,不是一个音符单调的重复。一个声音不经历史的磨合与社会的选择是不能也不会成为“主旋律”的。社会的“不同”、“多元”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中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表现在社会结构中就是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自然会有其不同的阶层群体意识、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等等。这诸种不同使得今日中国的社会主体更加活跃、社会动力更加强劲。中国古代有句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僵滞、寂寥、死气沉沉与鸦雀无声的社会是没有活力、没有前途、没有希望的。所以,尽管现在是“矛盾凸显期”,但我们又把它称之为是“黄金发展期”,其道理也在这里。

可是,在肯定“不同”有益、分歧必然的同时,也要看到这些不同与分歧也会带来阶层的分化与隔阂。尤其是中国社会快速转型客观导致的制度的不完备与行为的不规范,让不同社会阶层与群体之间出现了一些相互看不上的情况。比如,一些人过上了过去过不上的日子,但由于预期的失落,抱怨声却随生活水平的增长而增长,视一些有钱有势群体为贪得无厌、肆意妄为者。而被一些人认为是成功获益的群体好像也不领情,因为欲望的膨胀,总认为社会对他们回报不够、民众对他们尊重不足。他们的潜台词是,如果不是我们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打工的岗位,那些群体恐怕连饭都没得吃。

这些情绪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你对我“仇富”与“报复”,我对你“歧视”与“排斥”,相互心里都憋着一肚子的气,甚至一肚子的火,一有机会就会发泄乃至爆发出来。有些外国人很奇怪中国人为什么会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网络上炒个不停,其实中国网民心里很清楚,炒的不是那些事件而是心中的情绪。“我爸是李刚”让一起意外的车祸诠释了权贵的骄横张狂,局长的“色情日记”则成为了民众丑化官员荒淫无耻的鲜活样板。当社会对这种情形的恣肆渲染与过度解读中不仅仅有当然的义愤,甚至还有更多幸灾乐祸的时候,阶层分歧就不再仅仅是职业与身份的差别了,而具有某些对抗性了。

分歧思共识,对抗求和解。没有共识,怎能理解?不能理解,何来和解?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在阶层的分歧中寻得共识,轻则一盘散沙、没有合力,重则滋生对抗、水火不容。

只是,共识的精义在于“共”,在于“和而不同”。所谓共识,是社会所有群体的价值、思想、意志、愿望求大同存小异后的结合体,它反映了每一个群体的意识又不单为任一群体驱使。一个群体的诉求、个别阶层的认识是不能称之为共识的。

当然,我们把反映一个社会最大多数群体要求的认识,把反映一个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观念,把支撑一个社会的共同精神、凝聚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当做“主旋律”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主旋律”也有一个进一步共识化、更加共识化,从应然共识到实然共识的过程。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