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曹琳
11月7号上午,日本东京大学校长小宫山宏(Hiroshi Komiyama)教授出席北京论坛(2008)开幕式,并以“文明的和谐发展与大学的角色”为题作了大会主旨报告。小宫山宏教授于2005年月出任东京大学校长,他也是化学工程和地球环境工程领域的专家。在开幕式中场休息时,小宫山宏校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您对中日两国教育中都存在的应试教育问题有什么看法?
小宫山宏:我认为考试很重要,但是我们需要一些其他的方式来培养、鼓励学生成为合格的下一代领导人。我们现在也正在讨论一些新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合作、交流能力,以适应这个社会,比如课外教学活动,对培养下一代的沟通能力很关键。当然,考试也是很重要的。
记者:当今世界发展迅速,知识不断更新,在您看来,学科建设应怎样开展,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小宫山宏: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对大学来说,我会在稍后的大会报告中谈到。二十世纪以来知识爆炸是我们这个世界最显著的特点,这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们要面对不断剧增的知识,如何建构知识成了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稍后的开幕式主旨报告中,小宫山宏校长对这个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他说,在以尊重文化多样性为前提的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大学要扮演四个角色:
“首先,需要建构知识,将零碎的知识以一种对我们解决当前问题有用的方式整合起来。其次,我们应该通过知识创新,在社会变革中扮演‘发动机’的角色。第三,我们应当把大学校园作为社会实验的基地。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全球化大潮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关于第一个角色,小宫山宏校长认为,为了更好地处理当今复杂而相互关联的问题,除了基础的科学外,还必须建立跨学科和实践的科学。他说:“20世纪学术与知识爆炸性地增长,要以综合系统的方式与海量的知识保持同步是很困难的。因此,这不仅仅造成了学术研究的细分,也造成了它的门类化。很多研究者又回到他们自己独有的专业领域进行研究,由此,我们发现我们已经不能将所有有用的智慧和信息加以充分利用。”小宫山宏校长还谈到:“知识的建构是一个过程,它将多个细分领域里的知识整合起来加以有效利用,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复杂且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一知识建构的过程,反过来又能促进国际上很多不同领域里学者的合作。”
记者:当下校园犯罪事件越来越多,你认为大学道德教育应该如何开展?
小宫山宏: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全面的发展,得到自然的延伸,是教育目的所在。道德教育就是使年轻人向老一代道德高尚的人寻求道德标准,所以,我们必须好好表现自我,为年轻人树立榜样,我现在正在努力这么做。
记者:面对国际化大潮,东京大学做了哪些应对举措?
小宫山宏:我们欢迎外国学者和留学生到东京大学。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大学校园应该成为一个社会的微观世界,我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多样化,使不同国家、民族、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的人共聚一堂,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培养具有宽广视野的人力资源。正如小宫山宏校长在开幕式主旨报告中所说:“大学不仅仅需要对多元的社会开放,还需要在自身内发展多元性。”
记者:您如何看待国际合作?目前东京大学在国际合作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小宫山宏:国际化发展很快,这也是我个人非常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问题。三年前,东京大学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在印度也设有办事处,我们还在很多大学创建了研究所,如耶鲁大学的“日本学研究中心”,我们已经把研究中心扩展到加州洛杉矶等地的一些大学。我们在海外还有很多科学实验室,旨在促进科学技术的交流;我们还邀请国外的研究者和留学生到大学来,我认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是最重要的,比如现在我和你谈话,要比用电子邮件交流自由得多,沟通、了解也更多。
记者:您对北京大学应对全球化、推动自身国际化有什么建议?
小宫山宏:我们两校有着很长的合作历史,我们的合作现状和前景都令人感到鼓舞。比如,两年前我们两校举办了学生论坛——“京论坛”,北京大学和东京大学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探讨当下中国和日本的热点问题,就很成功。历史固然很重要,但是现在和未来更加重要,我们应当了解当下的形势,了解中国和日本的现实。
这次来北京有两个目的:一是参加东亚四国校长论坛,以加强东亚大学的联系,增加四个大学之间的合作,建立更加友好和谐的关系。我希望东亚各国之间有更好的交流,不仅在学术上交流,更希望形成一种立体化的友好交流模式;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参加第五届北京论坛。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很需要这种类型的论坛,使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促进世界各地人们的互相了解和交流,这很不容易,但很重要、很有价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