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形势发生了空前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但这种状况不应当也不会导致民族文化特色的消亡。我在1998年北大举办的汉学研究国际会议上,提出“文化的馈赠”,得到许多学者的响应。文化的馈赠是极富活力和魅力的文明创新活动,各个民族既把自己的好东西馈赠给别人,也乐意接受别人的馈赠。馈赠的态度是彼此尊重,尊重别人的选择,决不强加于人。馈赠和接受的过程是取长补短、融会贯通。馈赠和接受的结果是多种文明互相交融、共同发展,以形成全球多元文明的高度繁荣。因为多元的文明本来就各具本色,吸取外来文明的内容、分量和方式又不相同,交融之后出现的人类文明仍然是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仍然是异彩纷呈。
一切有良知的学者,在这个关系人类命运和前途的重大问题上,应率先采取互相尊重的态度,担负起文化馈赠的任务,并影响自己的政府寻求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处,以保持文明的多样性。中国的经济正在腾飞,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强大,但中国的腾飞和强大不会对别人构成威胁。我是从学者的角度说这句话的,根据我多年研究所得到的认识,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明,中华文明有能力在外来威胁下保存自己,但没有兴趣威胁别人。这样一种文明对于未来世界的稳定是不可缺少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中华文明的未来是我十分关心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欢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文化交往,积极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过去,中华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接触中,既然能够吸取改造它们以丰富发展自己,今后必然能够做得更好。
其次,中华文明应当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中国对世界的了解虽然还很不够,但是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更少、更肤浅。牛津大学教授雷蒙·道森在1967年出版的名著《中国变色龙—欧洲中国文明观之分析》一书中(Raymond Dawson:The Chinese Chameleon: an Analysis of European Conceptio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 pp.1–8 . 此书有中文译本,《中国变色龙:对于欧洲中国文明观的分析》,常绍民、明毅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出版),详尽而具体地介绍了西方对中国的种种看法,并总结说: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似乎在两个极端间变化:或者是理想的王国,或者是停滞与落后的象征。中国时而被描绘为富裕的、先进的、聪明的、美好的、强大的和诚实的,时而被描绘为贫穷的、落后的、愚蠢的、丑陋的、脆弱的和狡诈的。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与中国的实际有很大的距离。西方对待东方的态度,常常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即只有西方才拥有解释东方的权威。我们并不想纠缠他们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所持有的种种偏见,只是从中深切地感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具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在世界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真面目。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世界更需要了解中国;中华文明也会得到更多的途径走向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中华文明来说,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这种形势,把握这个历史机遇,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