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未来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未来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曲折中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都被纳入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国家与国家间的依存关系不断加深。面对这一汹涌而至的世界潮流,我们只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审时度势,主动参与,积极应对,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开辟光明的前景。

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实质,是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契机,加速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前提。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我们应该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中去加以理解和把握。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世界各国都不可能离开这一进程而获得独立发展。其次,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超越国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促进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方式。在这一进程中,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市场这个纽带,逐步推动国内市场向全球市场过渡,最终形成具有规范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的全球统一规则,并建立起全球经济运行机制,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加速全球经济的增长。再次,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新一轮浪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选择。最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世界各国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世界各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都力争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它们各自所获得的收益也大不相同。

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主要是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和推动的,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目前国际社会通行的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主要发达国家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发达国家是全球经济的“中心”和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收益较少,有些国家甚至只能受到损害。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所指出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所以,我们可以将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理解为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

经济全球化进程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

15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每一次发展,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突破,都与经济全球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中叶,以蒸汽机革命为动力、以商品贸易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浪潮,不仅使人类社会的历史第一次成为“世界历史”,推进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而且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日益激化,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使社会主义完成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化学、钢铁等工业革命为动力、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浪潮,加速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垄断作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根本特征,一方面为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程度,使社会主义可以在资本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上率先突破,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新科技革命为动力,以大规模的商品、资本、技术输出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逐步形成,特别是八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新的国际背景和时代主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联系中,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分析、观察世界,敏锐地把握时代主题的转换,坚定地实行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在中国获得强大生机和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今天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是由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所主导的,但这决不会改变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因为经济全球化虽然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矛盾的缓和提供了条件,但是资本主义的各种痼疾仍然存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形式不断积累和加深,并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加剧。它表现为,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劳资矛盾得以相对缓解表象的背后,是资本和财富的进一步集中、贫富两极分化的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强国及其跨国公司凭借其资本和技术优势,以种种方式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掠夺,大大加深了少数资本主义富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由一国发展到整个世界,人类面临的资源、生态环境等压力空前加大。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是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中作用的进一步增强,金融资本主义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宰,它不仅使国际金融市场迅速膨胀,也给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突出表现为金融投机活动日益猖獗。目前,国际金融虚拟资本已是天文数字,1999年全球游资已达7.2万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投机资金。一旦金融市场投机过度,必然导致严重的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明证。

江泽民同志指出:“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新经济’,加速推动经济全球化,造成西方国家的财富不断增加,但这些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加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论“三个代表”》第58页)可以肯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对外扩张的空间将不断缩小,其调解矛盾、缓解危机、延长寿命的手段将日趋减少,其可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也将日渐枯竭,资本主义终将走到历史的尽头。

经济全球化给社会主义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必须看到,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社会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新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为:首先,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推进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从而为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和国际竞争营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因为经济全球化使得参与世界市场的主体日益增多,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对少数发达国家企图凭借自身优势垄断世界市场和国际事务的做法提出了挑战,而且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增强,世界多元格局的雏形已基本形成。任何企图通过建立单极世界,称霸全球的图谋,都必将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坚决反对。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既为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动力支持,也为社会主义国家充分利用国际信息资源和先进科学技术加快本国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尽快改变自身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状况,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再次,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和它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日益突出,为社会主义国家吸收、利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优秀文明成果提供了新的机遇。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利用其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及高素质人才,打破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参与中使自身得到发展壮大。

最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为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供了有利的国内条件。以我国为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在全球社会主义事业陷入低谷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关键的一条,就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基本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毫无疑问,这些丰硕成果的取得,为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社会主义也提出了严峻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为:一是原有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力图维护这一旧秩序,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而社会主义国家要想通过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维护本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仍须经过长期的斗争。二是西方强大的经济和科技优势的挑战。就现状而言,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在经济发展的质量上,都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距离。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最重要内容。一些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人才优势,给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设置种种障碍,既要占领社会主义国家广阔的市场,又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技术封锁和打压政策。三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挑战。今天,社会主义国家依然是世界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在国际敌对势力的眼中,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总是一种异己的力量。可以确信,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西方发达国家必然进一步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分化”、“西化”的战略图谋。其中,文化渗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加紧向全世界传播他们的价值观念。目前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既不是高新技术产品,也不是军火,而是流行文化。可以说这是美国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最具威力的“隐形炸弹”。

总之,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是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风险共存。从总体上看,是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风险。社会主义国家只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积极的对策,就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开辟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可以预见,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会以更加迅猛的态势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只有牢牢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勇敢地迎接挑战,才能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继续探索既符合国情又与世界发展潮流相适应的经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解放思想的关键是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根本要求。社会主义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只有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既脚踏实地又紧跟时代的步伐,既立足于本国又面向世界,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永葆生机的源泉。世界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都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进行大胆的理论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其次,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的向背、事业的兴衰。发展,首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尤为重要。为此,应充分利用全球新科技革命步伐加快的有利时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继续深化改革,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和弊端,为社会主义的稳步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法制环境和体制框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科技实力的竞争,而且是制度和体制的竞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又应根据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时代要求,改革和完善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第三,要正确处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不可否认,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终取代者。社会主义只有在充分继承、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不断发展,并最终超越和取代资本主义。就现实而言,社会主义国家在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相互接触、交往过程中,必须始终把国家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努力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主权安全、文化与信息安全、科技与人才安全、生态安全。社会主义国家还必须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相互支持与合作。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生力军。我们必须始终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国家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同时,注意发挥世界贸易组织的功能与作用,在世贸规则的框架内,努力解决好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国家的贸易冲突和经济纠纷,争取实现双赢或多赢,并加强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联系与合作,致力于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重建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牢牢把握主动权,才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才能雄辩地向全人类宣告:“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

(课题组成员:周春明、曹招根、秦宣、余文烈、张贺福)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