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形势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思路
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就是要把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依据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破解制约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难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精神文明建设规律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和新型文化体制的基本框架,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我国的文化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一是顺应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塑造以公有制为主导、具有混合经济特点的文化市场微观主体
新技术革命和现代传媒为文化功能的扩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市场空间,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属性日益凸现,从而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趋势。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必须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弊端,促使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形成以股份制为主要形态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微观主体。目前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如何解决人员身份转换和历史债务,使转制单位摔掉包袱,焕发活力,轻装上阵?二是如何吸收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如何对具有“事业体制,企业化经营”这样过渡色彩的国有文化产业集团进行公司制改造,使之既符合《公司法》的规定,同时又能够激发活力?要按照2008年中央114号文件的精神,完善和落实配套政策,总结和推广试点单位的改革经验,以有利于文化生产力发展为原则,因地制宜,继续进行积极的探索。
二是顺应文化市场化发展的要求,打破行业和区域壁垒,营造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竞争的文化市场环境
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是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的公共平台。我们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必须改革传统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问题,打破行业和区域之间的市场壁垒,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要积极推进市场流通组织改革,发展连锁、物流等新型业态和文化产品市场,培育人才、版权等文化要素市场;按照政府与行业协会分开的原则,改革行业协会。同时依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发展一批自愿结合、自治管理的文化行业组织,使之在提供行业信息、咨询服务、人才培训、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加快发展法律、会计、资产评估、服务代理等文化市场的中介机构,完善市场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是顺应文化社会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更大规模地引进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文化的社会化发展是文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延伸。也就是说,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加强市场监管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改革审批制度,更加广泛地吸引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更大规模地引进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打破国有资本垄断文化领域的局面。鉴于社会资本实际上已经广泛进入出版、报刊等国有垄断性文化行业,要按照中央关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精神,在这一领域进行吸收社会资本,整合“工作室”等社会资源,推进股份制改革的试点。同时配套进行书号审批制度改革,以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内容创新的积极性,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和行政执法,杜绝长期以来存在的“买卖书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问题。
四是顺应文化融合化发展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的资产重组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是一个封闭性的体制,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和管办不分的问题,结构很不合理,产业链基本处于断裂状态,资源呈现碎片化状态,严重影响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三网合一”意味着文化行业之间、文化与电信,以及文化与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边界模糊化,形成了行业融合化发展的趋势。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预计今后几年将会出现一个文化资源整合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的高潮,一批文化市场上的战略投资者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将脱颖而出。在这个过程中间,政府要发挥规划指导、政策支持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要靠市场来实现,要发挥金融杠杆在兼并重组和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打破行政壁垒和条块分割,促使文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
五是顺应文化资本化发展的要求,改革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监管体制,构造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和资本市场服务平台
文化产业是可以创造庞大社会财富的朝阳产业。我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文化资本增殖潜力巨大。因此,把文化产业发展置于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平台上,使我国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为巨大的国民财富,是顺应文化资本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改革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监管体制,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本出资人制度,为国有文化资本运营创造基础性的条件;要依托北京、上海和深圳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以及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改革开放实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探索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式,发展一批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推动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文化资本化进程,是新时期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应该着力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六是顺应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要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区域特点的文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我们要着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区域特点的多元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开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格局。北京、上海、深圳等沿海中心城市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湖南为代表的中部则是通过制度创新、内容创新实现娱乐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文化湘军”异军突起,“文化影响力大于经济影响力”的耐人寻味的现象。云南、广西、四川等西部地区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促使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既保护了资源环境,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这说明,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二者并非同步发展。因此,我国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起点应该更高,无须像经济发展一样,走“率先发展东部,然后通过要素转移发展中西部”的梯度路线。在新形势下发展文化产业应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发挥比较优势,根据区域的资源条件和区情特点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探索具有区域特点的多元发展道路,避免“同质化”发展模式。
七是顺应文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探索更大规模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制度安排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文化市场作为国际竞争的新领域,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政治格局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文化体制的封闭状态,还基本上没有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以致我国的文化产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文化服务贸易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巨大的逆差,这与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和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的文化建设不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轨道,也不能不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而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如何顺应文化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按照国际规则逐步开放文化市场,通过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来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同时,设置必要的市场壁垒以保护民族文化资源,体现民族文化特色,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深入思考的一个新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