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章程规定,“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主旨仍为鼓励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评奖对象包括国内(包括港澳台)45岁以下,上一年度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单篇论文,字数不少于8000字。评选方法是,评奖委员会每年聘请各重要学术期刊主编副主编组成20人左右的提名委员会,每人可提名4篇论文并写明推荐理由。评奖办公室确定30篇论文进入终评,最后由13人组成终审评委实名投票选出5篇获奖论文,每年3月3日唐弢先生的诞辰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颁奖,同时举办“唐弢学术论坛”。
■三代批评家讨论
50年代学者张柠:文学批评不再和社会发生关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文学批评家都是二十多岁成名。80后最大的现在已经30出头了。按道理已经成熟了。这里有一个问题,高等院校对学生的文学训练是学术训练,培养的是学者。他们把文学作品作为了研究对象,而不是像80年代的文学批评家,带着自己的问题来讨论文学,和文学作品之间有对话。
由于评价体系发生了变化,文学评论家不再在报纸和期刊上面发表文章,因为不能算学术成果。他们专门在发行量一两千份的学报发表文章,而这些学报被学院专家所把持。这样一来,文学批评就变成了学院小圈子的一个游戏,让文学不再和社会发生关系,也不让文学批评和普通读者发生关系。
文学批评的这种现状,导致文学批评对大众没有发生作用。80后的这一批博士生和硕士生,你让他写一篇3000字的文章写不了,写一篇万字论文,一个礼拜就能完成。最后,他们还在学校里任教。而当代文学批评,比如马原的《牛鬼蛇神》在《收获》一出来,你就要在第一时间迅速反应,小说好还是不好,好在哪里。而现在的研究者,是要把它变成一个“解剖对象”,而不是一个有生命的活体。教育体系、学术评价体系和传播体系的共同作用,导致了80后的年轻学者不再进入文学批评领域,而是更注重学术考核。而且,他们一进入高校,就没有了自己的批评风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