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学者王彬彬:80后已经被学科体制所束缚
现在在校园里面研究现当代文学的80后,很大程度上,已经被今天这样一种学科体制所束缚。
文学批评是需要一种活力的,特别需要思想的敏锐和敏感。现在的学生,很多时候在收集资料,就一个老问题找一点新的资料,说得更周全,这当然有价值。但是,文学研究有时候需要越过一些中间环节,和文学作品有一些碰撞,有时候,瞬间的反应特别重要。
80后现在首先要考虑的,写的东西像不像一篇论文,然后要很周全,面面俱到,再到核心期刊发表。这样一来,思想的敏感性和鲜活性,恐怕都会受到一些压抑,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你到一份几十或几百万份的报纸发表文章,即使引发了文学争论或产生了巨大反响,都不能算学术成果。而别人在一个发行量很小的学报发上3000字,就可以算。
就我个人而言,因为我已经是教授和博导,所以尽量提醒自己和这种学术体制保持距离。
70年代学者李静:评论需要理性的沉潜
80后批评家,华东师大的黄平很不错。但整体来说,80后批评家显然不太成气候,这是因为文学批评所需要的思想判断能力,更需要时间的养成。
文学创作则不同,青春期正是感性发达和想象力丰富的时候,无论诗还是小说,都需要感性的汁液,青春是最好的养料。但评论需要理性的沉潜,对社会和历史的深层观照,这些不是青春时代就能形成的,除非早熟的天才。
就我所知,文学评论刊物很希望能发掘更多新人,《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等刊物,就一直致力于发表在校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只是这种期刊不为公众所关注。前年开始,《南方文坛》和上海作协每年做一次“今日批评家”论坛,邀请的是“70”以后的批评家,囊括了不少80后。其实,70后批评家在三十出头的时候,很缺乏关爱和扶持。相当一部分80后干脆自己玩,也有成年人因市场因素助推,玩出了一个火红的消费天下。文学带不来利润,就不玩了。但是,因为文学批评是个非市场化的领域,所以不会有那么多80后批评家出来,只能按部就班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