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为什么出不了文学批评家?

80后为什么出不了文学批评家?

提要:当今批评家,大多是50后、60后和70后,80后批评家现在还没明显“登台”。这个现象,引起文学批评界的关注。学者张柠说,80后的学者不进入文学批评领域,更注重学术考核。他们进入高校,就没有了自己的批评风格。

旨在鼓励文学研究的第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启动,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副馆长梁海春,唐弢先生之子唐若昕等出席了发布会。会上,80后青年评论家在文学批评界的缺位,引发了关注。新京报采访了三位分别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文学批评家,讨论了这个话题。

通过设奖鼓励青年学者进行文学研究

上世纪80年代时,出现了朱大可、李劼、陈思和等一批文学批评家,二十多岁就成名,并步入了学术圈。上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了王晓明、王彬彬、李敬泽、张柠、张闳、郜元宝、张新颖等文学批评家,2000年前后,出现了李静、谢有顺、王晓渔等批评家,这些人囊括了50、60、70年代,但是,80后批评家到现在还没有明显“登台”。这个现象,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关注。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吴义勤表示,近年来,从事文学批评的青年学人逐渐减少,文学批评也逐渐丧失了活力,青年批评家远离文学现场的倾向确实比较明显。“80年代的时候,从事文学研究的青年人非常多,包括王晓明、陈思和、汪晖等人,那时候都很年轻。90年代以后,青年人从事文学研究的热情降低了。”

吴义勤认为,迄今为止,80后青年批评家没有成批出现的原因很复杂。商品经济兴起之后,学术研究得到的荣誉感和回报都降低了。因此,70后、80后从事这一职业的人,无论在人数和从业热情上,都不如以前。“我们希望,通过‘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设立,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还建立了客座研究员的制度,去年的七位客座研究员,都是70后。我们希望,这两者能够配合起来。”

每年评五人,奖金各三万

唐弢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专家、文学史家和收藏家。他逝世后,其家人将其全部藏书捐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曾说,“有了唐弢先生的藏书就有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一半资料”。根据和唐弢家人的捐赠协议,中国现代文学馆于2003年3月28日在京颁发了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其后,原计划每三年一届的该奖停办。前不久,中国现代文学馆决定重启该奖,并修订了章程。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