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危情自救:浙商回归成政府头号工程(2)

浙江危情自救:浙商回归成政府头号工程(2)

危情“自救”: 浙江政府急召万亿浙资回援

巨大压力下的浙资回援

一反常规的举措,缘于前所未有的压力。

商务部网站3月15日的一份统计显示,2011年江苏经济规模已经占长三角47.26%,早年的“好学生”浙江已不占据优势。

在过去的10年中,浙江GDP增速已经连续10年下滑,近年来更连续低于江苏。

“企业大量外迁,传统产业优势渐失,有的已日趋萎缩。大量资金外流,热钱化倾向加重,‘离制造业’问题凸显。”周德文多次在公开场合警告说,“产业空心化”问题将导致“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增长乏力。

长期研究浙江民营经济的学者吴晓波认为,是浙江独特的产业结构使其处于一个尴尬的时间点。

“2005年后外贸环境就开始恶化,对浙江微型出口企业影响比较大。浙江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转型,但结构调整需要资金。” 吴晓波介绍说。

浙江省副省长王建满在上述座谈会上讲话时,对浙江面临的严峻局面有一段概括。他认为,外部危机使得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浙江经济形势严峻。“加上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不断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增多,在日益激烈区域竞争格局下,浙江省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压力不断加大。”

为此,今年年初浙江省已将2012年GDP增幅下调0.5个百分点,至8.5%。

“不可能再来一个4万亿,政府自己投资也无法维系,浙江只能发展‘三民主义’,依靠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民营企业家”,周德文认为。

据周德文所知,浙江有关机构曾作过一个评估,估计浙江的民间资本总规模在8000—10000亿元之间。浙江籍商人有400万人在省外,100万人在海外。

“浙江既不像江苏和广东可以依靠大量引进外资,也无法像中西部那样借助中央政府补贴,浙江最大的优势还是浙商群体。”吴晓波的看法和周德文相同。

在此背景下,在今年浙江省两会以及浙江民营企业大会上,浙江省高级官员多次喊出“支持浙商回归发展总部经济”的口号。除了徐文忠他们参加的那次座谈会,今年以来先后召开的浙江省民营企业大会、世界温州商人大会,主题都是一个:引领浙商回归。

浙江省省长夏宝龙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坚持‘闯天下’与‘强浙江’有机结合,集聚和激发天下浙商巨大能量,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促进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融合发展。”

商人们的诉求清单

至于“浙商回归”工程的前景,吴晓波的看法是:“这种策略角度是顺理成章的,但能不能奏效都还有待未来更长时间观察”。

事实上,尽管近年来浙江政府一直在号召浙商回归,但效果并不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浙江作为资源小省,土地、能源等要素资源都很缺乏。“回归工程能否成功和浙江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关,比如回来后劳动力成本、土地优势是不是存在。” 吴晓波分析。

“我认为省委省政府应当思考的问题是凭什么、用什么让他们回来,回来之后怎样可持续发展。”吉林省浙江商会会长缪明伟表示。

他认为,浙商回归考虑的主要是四个因素——义,利,名,乐。不能光依赖乡情,热爱家乡的同时,也要实现对利益的追求。政府应出台性价比更好、更符合实际的、更具有长远发展的项目吸引浙资回流。

缪明伟所说的“名”,则是指尊重回归浙商的政治需求,“这次让29个商会会长回来列席浙江两会开了先河,以后政府部门是不是能够让浙商得到应有的政治待遇,例如政协委员,政府顾问”。

徐文忠则更希望“浙江省政府能够更系统性地搭建招商引资的平台”,及时向省外浙商更新项目信息。或者分批组织浙商回来看看资料,“这样项目也能落实得快一点”。

“我们几个会长曾经讨论过,比如能不能在杭州建设一个面对全国浙商的相对比较好的平台会所,建会所的钱不是问题,关键让我们来了以后有个归属感,可以进去坐一坐。”徐文忠说。

徐文忠还建议政府给29个商会情况建立信息平台,例如示范区绍兴有些项目在信息平台上发布,浙商们会根据自己特点来进行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