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上数据来看,德国大学的确是不折不扣的诺贝尔奖摇篮,其获奖简直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分析其原因,主要如下:
首先,德国大学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德国大多数大学是公立性质,大学支出的每一分钱都来自政府,包括教学科研人员的薪酬、校舍的建筑和维护、大学日常行政开支、学生补贴、免费的上网、图书馆大量的书籍等。但遗憾的是,政府作为出资人在大学里一点地位都没有,它不能决定或者影响大学内部的任何事情,包括校长和其他高级管理者的任免。校长和各学院院长由教授自己选拔,政府无权干涉,更不可能阻止自己不喜欢的人当选。因此,校长和教授根本不买政府的账,他们想做什么课题研究,不需要事先报批,也不需要任何人批准。在这里,大学是真正的“教授学生联合体”。
我在国内大学给大学生讲课时,偶尔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英文大学University的本来意思是什么吗?”没有人能回答。其实,大学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教授和学生联合体”。这个词的原始意义表明,大学是一个由教授和学生组成的自治组织。也就是说,德国大学从传统上就是一个只管伸手要钱而不理睬政府的机构。对于德国人来说,其中的逻辑很简单:德国大学得到的钱并不是政府给的,而是老百姓所缴纳的税款,政府只起到一个中转的角色。老百姓花钱来培养自己的子弟,而政府只是帮老百姓把钱转交大学而已。因此,大学根本不看政府的脸色,更不可能对政府感恩戴德。至于为数不多的私立大学,政府和党派更无法插手。
其次,德国大学与社会、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前面所说都是整个高校教育的问题,你提到商科教育,这可以参考德国高校的另一面。虽然,德国的高校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但是教授、学生与社会及企业的联系非常密切。他们虽然不欢迎政府和党派,倒是非常欢迎企业和非政府组织进入大学。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可以随便来大学开设讲座,也可以建立某种形式的合作。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对这样的组织都没有任何反感,而是持非常欢迎的态度,许多科研成果就是在企业的资助下完成的。
有意思的是,尽管德国严禁纳粹组织,但却没有办法阻止具有纳粹思想的人进入大学学习,也没有权力开除任何学生,除非他在规定的年限不能完成学业。至于“思想激进”的学生,只有在政治上才被称为激进,在其他方面反而认为具有创新精神,被大学和教授加以鼓励。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当年思想就比较“激进”,没有人会觉得他是一个怪人。
因此,德国大学不断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他们看来,如果大学出不了诺奖,反而是一件怪事。
L:您觉得在中国当老师和在德国当老师有什么不同?有没有一些难忘的小故事?
Y:当老师的感觉虽有不同,但是我更愿意回忆我当学生的情景。我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就读期间,遇到了让我终身难忘的宋雅·豪克博士(Dr. Sonja Haug),她是前德国联邦统计局联邦人口研究所研究员、现任德国联邦移民署高级官员,曾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人口学。
平心而论,德国人对外国人并不是一个十分友善的民族,如果用“敌视”这个词可能有些过分,但“不喜欢”肯定冤枉不了他们,起码是大多数人,而豪克博士恰恰是一个表现非常友善的人。
在我入学的第三个学期就稀里糊涂地选了豪克博士的课,作为学分考试的必修课程。这位迷人的女博士在学期即将结束之际宣布:“参加考试者须事先提交5篇读书报告,每篇不得少于15页A4纸。”可能她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曾告知过,所以德国同学并没有什么意外反应,倒是我却大吃一惊:“这怎么可能?我事先怎么不知道?太狠了!”估计我当初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只顾欣赏她的雀斑和迷人的笑容,于是走神了,没有认真听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