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古人环保意识强于现代人

杨华:古人环保意识强于现代人

 

 

 

中国古人向来尊重自然,形成了“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承认人类与自然合为一体,承认人类社会是自然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与西方将人与自然对立的“天人二分法”截然不同。

其实,除了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古人还进行了大量实践:循环利用、轮耕休作、禁食奇禽异兽、维护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古代中国是如此亲近而健康。

这些宝贵“遗产”已经触及了生态伦理的根本实质,如果能够深入挖掘、诠释转化,不失为改善当今人地关系、缓解生态危机的智慧源泉,也是我们在思想上克服“人类中心主义”,重回“敬畏自然”之境的一条通路。

顺应天时,尊自然节律而行

在《吕氏春秋》里,记载了上古葛天氏部族提着牛尾踏足而跳的八支歌舞名称:“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可见,敬畏天地的思想很早就已形成。

既然要“以人合天”,人类就不能违反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而是要“顺应天时”。

什么是“天时”?即四季变化、昼夜长短、作物生长快慢、日月星辰移位等种种规律。人们根据“天时”来安排农业生产、生活节律、社会事务,这叫作“奉天时”。

中国古代有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叫作“月令”,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例如《礼记·月令》篇的第一部分,详述了正月的日月星辰变化、动植物物候特征,由之引申出人们在这个月应当做什么事、禁忌做什么事,等等。在今天看来,其中不乏迷信的内容,但合理的成分也极明显,例如,为了不影响动植物的繁殖,春天禁止猎杀幼小动物、雌性动物,禁止采伐林木,禁止大兴土木,要掩埋露野的腐尸以防瘟疫传染……这些规定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必要的。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