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高校毕业季。 刚毕业,就失业,对于这个盛产大学生的国度来说,就业难总是年复一年要被念叨上几遍,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青年人没有出路,则社会不可能有动力,究竟是哪些深层次因素羁绊住了他们,他们会否长久地失去方向?本刊记者就此访问了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杨伟国教授。
经济转型不够快
《南风窗》:经济在发展,人力资源的需求会相应增加才对,可是大学生就业为什么反而越来越困难?
杨伟国:现在我们国家出现的主要是民工荒问题,大学生反而在寻找工作时比较困难,反映了什么问题?什么样的经济结构需要大量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劳动力,什么样的经济结构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中国经济结构目前还是处于比较低端的水平,结构调整的速度跟经济增长的速度很不相称。虽然像航空航天、计算机等方面取得不小成就,但这都不占目前经济结构中的最大比重。这种状况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很简单,你的经济结构不需要那么高素质的劳动力,农民工来了3天就能上岗甚至于来了跟他说一说马上就能做,要大学生没有意义。
《南风窗》: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已经讲了很多年了,为什么迟迟不见效果?
杨伟国:肯定和我们的政策激励、大的经济体制有关系。经济体系里国企比重过大,导致这个市场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最简单的例子,中国这个社会假如只有两家公司,一个中石化,一个是个体户做石化的,中石化可能占了90%的份额,小企业占10%,在这样的体制下,两家公司都没有创新动力。中石化有90%的份额,不创新日子过得很好,为什么要去冒风险呢?国企不是以企业经济利益为导向的,是以企业运行的稳定为导向,跟国家模式是一样的。私企应该有创新动力,但是只有10%的份额,他的任何创新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大家伙在那里压制着他。这种体制下,既不利于国企创新发展,也不利于其他企业创新和发展。
由于这样一个格局,创业动力也减少了。没有创业活动,经济结构升级是不可能实现的。经济结构的升级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既有企业创新动力很强,这会导致产业技术和各方面升级,第二个就是做加法,我们希望某个人来做企业去创新,创造岗位。这两个动力都没有,导致整个经济水平下降,就业就很困难。
《南风窗》:如此一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岂不无从解决?
杨伟国:在我们国家,所有问题想解决都能解决。我个人的主张,还是国家要考虑市场经济的源头问题,就是基本创业环境的问题。有观点说,在中国创业不是每个人的权利,而是某一部分人的特权。举个例子,在中国开公司不能以“中国”、“国际”打头,不让中国人这样做,但他们可以去美国开一家公司,自然就可以冠以“中国”二字,你不就把资金给挤走了嘛。
一个根本的问题,国家需要对整个经济进行宏观管理,而不是把微观层面都揽在手里。微观领域的自由创业能把人的创造性彻底挖掘出来。所以要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起所有人都拥有同样的权利去创造一个企业,然后对所有人都给予一种公平的管理办法。我把这样的创业政策称之为战略性就业政策,创业是就业之源,包括既有公司的扩张,也包括新生创业活动的增长,这是真正解决就业可持续的办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