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超国民待遇建立公平竞争市场

取消超国民待遇建立公平竞争市场

自12月1日开始,我国将向外资企业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这意味着外资企业在中国享有了30年的“超国民待遇”寿终正寝,真正和中资企业站在相同的竞争平台。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面临着资金、管理和技术的缺口,同时面临着外汇短缺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健全,这时给予外资企业一些优惠政策是必须的,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可以实现“以市场换技术”,同时促进出口弥补外汇储备不足等。这些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优惠、财政扶持等,一系列的“超国民待遇”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设立的外资企业累计已经接近6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在这30年中,外资企业也在中国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我们要承认,多年来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政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的弊端也逐渐显现。首先,外资对内资企业产生的挤出效应越来越大。因为鼓励外资的优惠政策使外商投资企业的运营成本和运营环境都要好于中资企业,利润也比同类中资企业要高,使得很多外资企业可以通过低价收购、低价销售等手段对中资企业进行排挤打压,很多行业都被外资控制或垄断,使内资企业尚未开始参与竞争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此外,这种对外资的“税负从轻、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等“超国民待遇”政策造成很多内资企业外资化。部分内资企业会利用税收政策双轨制的漏洞,变身为外资后再进入中国,出现大量的“假外资现象”,而且还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不利于我国利用外资引进资金和技术的长远发展战略。

中国把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变为国民待遇,这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对外资的政策发生部分调整。一是因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2.4万亿美元,成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外汇与资本已经不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资金匮乏问题不再是吸引外资的主要目的。二是因为我国加入WTO的5年过渡期已经结束,这意味着对外资的税收政策要回归国民待遇,此外与外商投资有关的其他因素包括土地价格、环保、劳工待遇,水、电、物流等方面的价格,都取消了原来的多方面优惠。但对外资在华“超国民待遇”的取消并不意味着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环境的恶化,只是使得内外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市场竞争,进而使长期以来在中国“养尊处优”的外资企业在中国面临的竞争环境更为严峻。

事实上,吸引外资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外资“超国民待遇”的取消并不意味着我国对外资的态度发生转变,更不是我国对外资关上大门,而是我国吸引外资的政策从重视“数量”向“质量”转型,通过提高外资引进的质量,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环保、新能源等产业,同时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进入,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