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面临的问题(下)

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面临的问题(下)

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一大区别在于传统技术至少有一部分是靠经验所得。靠经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不断的实验中,逐渐将技术摸索出来,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论依据不清楚...

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一大区别在于传统技术至少有一部分是靠经验所得。靠经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不断的实验中,逐渐将技术摸索出来,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论依据不清楚。比如古代铸剑,我国有莫邪跳熔炉助干将铸剑的故事,现在我们都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加碳,但当时由于不知道它的物理结构,只是靠经验发现用这种方法铸造的剑更锋利,并且不生锈。相反,高技术的特点是如果在理论上没有具体的突破,就无法进行具体实验,更加无法应用于生产。比如计算机芯片,没有解决理论上的问题,是无法实验和制造的。

第二,从技术标准上来说,传统商品是在市场上营销了很多年,然后逐渐形成一个标准,进而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它的作用无非是降低成本。一方面,标准化的产品免去了换算的麻烦,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高技术产品的标准有两个特点,一是标准多形成于进入市场之前,甚至是研发阶段就已经提出标准,比如3G的标准;二是它允许有几种标准同时实施,比如插头的标准,去过国外的人都知道,不同国家的插头是存在差异的,经常是换了一个国家就要换插头,现在如果要统一标准的话,虽然方便生活但是成本极高,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做。

第三,从产业需求的层面上说,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首先是为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其次是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再次是强调“绿色”,包含节能和环保两层意思,最后是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

在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上,企业和政府绝不能有政策多多益善的想法。政府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并在适当的环节给予适当的力度支持。比如一个产业的发展,从前端的研发,到中间的工程化,进而产品的生产,最后拿到市场销售,其中研发环节风险最高,可能10个产品失败了8个,这在高技术产业里面是非常典型的。通常企业会有引进成熟技术的想法,既节约了时间,也降低了成本。在这个情况下特别需要政府加以调节和支持,政府主要有两种支持方式:一是由政府组织研发,比如提供财政资金帮助高校搞科研,或是建立国有的研究机构,然后将成熟的技术转移给企业;二是政府直接支持企业,比如政府提供项目给企业,其中少数由政府全额支持,多数由政府给予一定的政府补助。实际上就是用各种方式来分散企业的研发风险。

与研发环节不同,当进入后期的时候,比如成果产业化时期,政府需要慎重考虑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在这一时期,企业需要大量资金建设生产基地,而商业银行考虑自身风险,一般都会惜贷或是以较高的贷款利率向企业提供资金,通常政府会给予更多的支持。现在我们在高技术产业里都设立了发展基金,除了少数是资助研发之外,大多数的都是产业化投资,这种方式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在产业化时期,政府应该是逐渐退出,而让商业银行或是风险投资进入。政府应当改直接投入为间接支持,比如采用贴息补助的办法。如果政策扶植力度过大,让企业完全靠税收优惠等生存,那么它将很难成长起来。

我们在研究中关村现象时,发现有一些企业总是长不大,称他们是“小老头”企业,这些企业在创业的时候,有新产品,并且运作的很不错,得到了政府的税收优惠支持,问题是他们每年靠减免税收就可以生存,没有了长大的动力,因为企业规模越大,风险也越大,经营费力,加之又缺乏市场淘汰机制,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总长不大的企业。因此,政府的支持政策需要进行精心设计。

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涉及国家利益,特别是涉及到国家安全利益的,必须要自主发展。中国的工业体系已经是比较完整的了,几乎什么都能做,但并不代表什么都要自己做,有些技术没有就没有,只要不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问题,关系并不大,比如手表;二是看综合效益,必须是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对其他产业带动系数比较大,又能有效解决就业的产业。

第四,从产业规划设计上来说,到目前为止,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的产业规划基本上是失败的,其中有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的产业规划多数情况下是保守的,对部分产品的产值和产量估计往往落后于市场,特别是五年计划多是落后于实际。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市场的特点,即很多产业的发展受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个因素是五年计划,比如中国钢铁产业政府投资比较多,民营资本很少能够进入,这就决定了它是由发改委设计投资规划,而这个规划是有周期波动的,它会引起一系列的影响。第二个因素是中国消费市场的特点,特别是老百姓的消费特点,现在都在提扩大内需,很多人认为不仅要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还需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要让老百姓兜里有钱,还能让老百姓愿意花钱。与此同时,既有的工资体系造成很大一部分人收入水平相当,这就会出现不买的时候大家都不买,只要一买,需求会被彻底释放出来,整个市场需求量就是非常之大。基于这两个因素,使得发改委很难准确估计产能。

我们必须看到,不同国家的高技术产业投入战略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但目的都是希望通过政府投入来吸引企业的投入,然后率先获取技术。但是,做好研发工作不是单纯投入的问题,欧盟就有一项为企业建立研发技术平台的战略。这种技术平台如果是企业自己来完成的话,会产生明显的外部性效应,而由政府和企业一起研发,则效果大为不同。比如欧洲的很多汽车厂商,它所生产的每一代汽车都有对应的技术平台,这些技术平台是由政府和企业一起投资完成,或是国家科研机构来建造,又或是政府资助企业完成,在每一个技术平台项目下面还会有一系列的子项目,这些子项目由不同的企业、机构来完成,在欧洲甚至有些项目会分配给多个国家。技术平台的搭建,不仅能够集成技术优势,还能在技术研究过程中实现技术扩散,实现技术平台的公益性。建立技术平台的好处在于政府能够借此推动一批企业的成长,而过去投资给一个企业,虽然能够让被投资企业获益,但原则上不能完成技术扩散,除非有更好的技术来替代,企业才会把这项技术转让给别人,这就无法让一批企业迅速成长起来。

全国已有不少省市提出了本地区的五年或十年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分类和国家的基本类似,只是提出的数量有所区别,比如北京提出了十二项,重庆提出了八大领域十七道产业链,吉林提出十大工程,湖南要建立八大产业等。在今年两会上,有两会代表对地方的“积极性”提出了异议。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要一分为二的看,一方面,虽然部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比较落后,但不等于它们就不能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在一些产业链上,它们甚至比发达省份更具优势;另一方面,不仅要有大的发展方向,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下一步的具体行动,一是具体发展哪项就需要尽早确定下来,比如具体发展何种新材料,二是要用何种机制去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受制于自然条件的约束少,这就决定了不能拿旧机制、老思路来套用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比如东莞的高技术产业在发展之初,谁都料想不到能有今天如此巨大的规模。总之,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是地方特色,明确的产业分工,精确的产品定位,适度合理的支持力度与方式。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的战略新兴产业面临多方面的问题,比如生产成本比较高,因为它没有真正进入市场,技术具有不确定性,有些技术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所谓技术解决是指所提供的技术是低成本的。而高技术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其整体价格比较高,消费者无法接受,比如节能灯在综合使用成本的比较上确实要比普通灯泡低,但因为购买节能灯的一次性投入比较大,消费者一般很难接受。再比如机制上存在缺陷,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发展新兴产业不是讲效益,而是拼知名度和品牌。投入新建的时候,报纸上一片赞誉,到要效益的时候,原先的负责投入者或是退休或是离任,由下一任或者是下两任来买单。这就造成了很多项目投入很大,建设很快,但是效益不好的现象。另外还有标准和市场的不确定问题,加之战略新兴产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设计主要是由政府来执行,政府既要考虑产业的全面发展,也要有所重点;既要有它的技术选择,也要有它的技术突破点;既要有市场的选择,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启动市场,最后考虑其产权保护。

应当看到我们已经选定的战略新兴产业中,有部分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存在着如何充分利用技术积累和成果转化的问题。近两年中央领导多次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做好研究成果转化的问题,实际上,我认为成果转化的责任不应当全由政府去包办,而应当由市场去完成,政府要做的主要是市场规范。有的研究成果最后没有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是正常现象,甚至于专利在国外也存在一半无法转化为产品的情况。什么原因?就是成本效益的因素在起作用。

现在每年有3万项成果进入国家成果库,其中大多数的水平至少在国内都是领先的,但实际的应用情况如何呢?统计显示80%都用了,但是真正能够应用好的不多,这主要是我们缺乏后端的创新能力,而国外恰恰擅长此道。以中试工作为例,国外产品的中试工作由企业完成,而国内的企业认为产品中试投资大,成本高,更愿意等别人完成之后,拿过来直接生产产品,对于科研院所而言,本身不是企业谈不上搞产品中试,这种状况造成了中国制造的一大特殊现象,几乎在每个领域都建工程中心。建立工程中心的本意是让工程中心为产业发展服务,为企业产品中试提供支持,具有公益性。然而,现实的结果是大多数工程中心只为自己服务。近几年国家一直在鼓励发展创新联盟,把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组合在一起,然后集体攻关国家给予的项目,最终实现技术扩散。如今,这种创新产业联盟已经有数百个了,应该说大多数做的都不怎么样,原因在于这些联盟都是由政府支持建立的,很少是由企业自发组建,联盟内部没有真正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因此,在建立产业研发体系和技术发展体系时,这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

目前中央正在主抓几个重点产业的建设,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建立了示范工程。示范工程的作用是为了解决产品在进入市场前如何把产品成熟化的问题。所谓进入市场之前,就是说先划定一块由政府作为买方的市...

目前中央正在主抓几个重点产业的建设,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建立了示范工程。示范工程的作用是为了解决产品在进入市场前如何把产品成熟化的问题。所谓进入市场之前,就是说先划定一块由政府作为买方的市场,使产品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解决规模生产的问题。众所周知,不同于实验室技术,规模生产对技术是有特殊要求的,它需要通过试用来解决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并对未来的消费者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这种方式对目前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企业而言,是一种很好的补贴方式。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示范工程建设在国外是由企业自身完成,他们对于新开发的产品首先是免费为部分用户提供,打响产品的市场知名度,获得市场对产品的认可(比如微软视窗操作系统),达到计划的市场份额后,再向用户收费。

另一个正在大力推广的示范工程项目是半导体照明。目前大约在30个城市示范推广,每个城市选择一两条街道或是隧道在进行试装,通过试点来解决半导体照明的标准和规模化生产问题,进而希望能够解决其商业模式问题。

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一下技术逐渐成熟之后,产品所面临的商业模式问题。现在我们讲创新,常常陷入一种误区,习惯把创新的范围划定在产业化之前,而认为商业服务是市场销售环节的事情。我们的大多数企业其实都没有找到成功的商业模式,过多地关注技术,而不太研究商业模式,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制约最大的恰恰不是技术而是商业模式。

总之,综上所述,我认为把战略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以及产业链在区域当中的合理的分工搞清楚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因为在建立产业链和分配产业分工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技术、产业和市场等因素,这就等于说我们要做优势的集成者,通过产业链分布,用最少的投资,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区甚至国外的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

产业链构建当中特别需要考虑的是供应链失灵的问题。供应链是一个经济术语,它比产业链的概念更加宽泛。通常建立产业链之后,我们认为全部工作就完成了,实际上产业链各个环节都是在变化的,跨国公司对自身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都有严格的标准,而且随时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方式就是分级,它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分级管理,每年评级,优胜劣汰,保证供应链中的企业始终是最有优势的。因此,我们必须防止在产业链建立后可能出现的供应链失灵问题。

产业链构建当中另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地理集中。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叫产业积聚,从经济学上来讲,它是一种降低成本的简易方式,因为产业积聚不仅仅是节省成本,还有对外的造势作用和内部不同分工之间的互动作用。内部不同分工之间的互动作用便于创新文化的建立。任何一种产业发展到最后都在建设文化,它是管理的最高阶段,纵观整个产业的发展过程,前端要科技,终端做产品,再往后就是商业模式,最后是品牌,而品牌的核心就是良好的企业文化。

关于战略新兴产业建设,国务院和地方有关部门发布了很多文件,其中国务院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出了“三个结合”的基本要求:

第一,市场的基础作用与政府的引导作用相结合。这里明确提出了市场起到基础作用,政府的作用只是引导,因此,绝不能把两者颠倒过来。现在很多地方是什么都由政府来做,没有一个合理的机制,最后剩下一堆烂尾工程。

第二,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这里讲的产业化不是一般的产业化,而是从创新角度去理解的产业化,是创新的一个环节。这种产业化不仅包括规模化,更包含了商业化,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面向消费市场,二是具有足够的规模带来经济效益。过去对商业化的理解比较简单,认为只要有销路就是商业化,其实不然,如果仅仅是有销路,那只能证明产品有人认可,即使产品销售出去了,效益也不见得会很好。现在很多产业过于依赖政府的扶持,导致竞争力不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环节没有处理好。

第三,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主要还是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集成产学研力量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我将国务院提出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框架归纳概括为两个层次,共六个方面。第一个层次包含四个方面——成果转换政策、市场发展政策、国际合资政策和财税金融政策;第二个层次包含产业发展指导政策和区域发展指导政策。一般而言,企业更多关注的是第一层次的四项政策,因为它们同企业息息相关,但实际上高明的企业家首先应当关注的是产业发展指导政策和区域发展指导政策,确定自身定位,其次才是去利用具体的政策。

中央文件中值得关注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提出要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我的印象里面商业模式创新还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另一个是建立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

在具体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时候,科技部采用了一种技术路线图的方式,也就是说在规划时要明确每一步做什么,并且还要按照规范的动作去完成。这就不再是过去领导拍拍脑袋就决定的事情了,而是每个环节都要做相应的调查,征求专家的意见,将不同的声音汇集起来,然后对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一一做出相对正确地应对。

我们在制定规划的时候,借鉴了欧盟战略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的一些做法,它把规划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分为产品规划、能力规划、战略规划、知识产权规划、程序规划、流程规划和整合规划,其中需要解释的是战略规划同长期规划的区别,两者除了时间长短上有差异以外,最大的不同在于战略规划需要做出战略判断,应当确定重点布局、核心利益等内容。纵观整个欧盟战略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程序,可以发现它是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而我们的规划虽然也有特定的流程,但是规范性还有待提高。

总而言之,现在中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只是刚刚破题,如何培育发展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甚至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比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发展环境和条件、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以及政府在发展中的适当作用等,这些都还要留待未来进一步研究解决。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