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垄断”真相:117家央企中真正垄断的可能只有8家(2)

国企“垄断”真相:117家央企中真正垄断的可能只有8家(2)

核心提示:办好国企的根本目的是要创造更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从而为实现国企和民企的共同发展壮大奠定

换一个角度看“垄断”

细观国资委公布的2010年央企业绩,有一个现象引人注意——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央企共实现净利润2705.4亿元,比上年增长47%,三家企业净利润占全部央企利润近三成。

而与此同时,近年来民营油企在国际高油价的冲击下则备受煎熬。在一些人眼中,这恰恰是国有企业利用优势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结果。

“这是带有主观臆断的分析。”许保利说,实际上,许多垄断性国企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都是由国家定的,企业自己并没有定价权,自然也无从谈起“垄断利润”。

一些专家表示,同私人资本不同,国有企业并不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其企业性质决定了其所有行为都要以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为第一出发点,即使出现企业利益与国家总体利益相矛盾的情形,国企也会通过牺牲自身的利益来实现国家总体利益的最大化,而国企在少数领域的垄断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换一个角度看,在一些行业和领域的国企垄断是为了‘内护公益,外御强敌’,甚至可以说,本质上属于公益性。”有专家笃定地表示。

首先,在一些行业和领域的国企垄断是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必要手段。

“比如城市供水系统是典型的天然垄断行业,近年来一些城市将供水出售给外企或民企,水务公司由国家垄断转为私人资本垄断,结果在国家宏观政策着力抑制通胀的大环境下,一些地方的自来水价格依然是攀升不断。”他说。

“如果是由国企垄断,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对于上述现象,杨斌表示,虽然政府也可以通过某些手段对私企的行为进行调整,但效果会明显差很多。

“实际上,发达国家之所以热衷于所谓的‘减少垄断’和‘引入竞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原因就是其政府手中并没有类似国有企业这样的经济力量承载和实现对经济运行的有效调控,而只能期望通过一些间接手段来调整,而事实证明在很多关键时刻效果并不理想,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提醒。

其次,在一些行业和领域的国企垄断是优化要素配置,增强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高梁特别强调,在发达国家占有产业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只能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国有企业实现对部分关键领域的绝对控制,来达到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增强本国的产业竞争力的目的。

“这时的国企垄断,是有利于奠定发展中国家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物质基础的,也便于聚集现代化产业所需要的优势生产要素,为产业振兴发展提供必要的创新环境,还可以为产业生存发展提供所必需的市场支撑。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情况更是如此。”他同时也强调,这种控制不意味着排斥竞争,而是要在通过适当的扶持政策,让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逐步增强自身实力。

再者,国企垄断是保障国家经济命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要手段。

“跨国垄断公司富可敌国,强可灭国,是一个个强大的‘公司帝国’。在面对垄断跨国公司强势竞争和以FDI形式进行的产业侵蚀时,如果没有实力强大的国企作为防波堤,相关行业必将成为国际资本大鳄的‘盘中餐’。”杨斌认为。

对于后进国家、发展中国家而言,现实的选择只能是以“国家垄断”来反制“跨国资本垄断”,而国有企业恰恰是实现国家垄断的最佳途径。

“透视日趋开放的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但凡有国有企业存在的行业与领域,其相对应的国家经济安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保障。很显然国有企业的实力、竞争力与国家经济安全的保障度成正比。”高梁向记者谈到。

如今一些新兴大国甚至能够实现群体性崛起,新兴市场在全球化下的国际分工当中能够拥有一席之地,就是因为在这些新兴大国当中有一批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利用各种相对优势,在某一行业、某一地域,以垄断对抗垄断,即以国家垄断抵御跨国垄断,在为自己赢得生机和活力的同时,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公众的利益。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