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解读(2)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2)

除了GDP、就业、价格和对外贸易之外,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还公布了一些其他的定量的目标,比如说我们的财政赤字要减少到8000亿,这8000亿里面,中央的赤字是5500亿,地方的赤字是2500亿。那么如果8000亿的财政赤字会使我们的财政赤字下降到1.5%左右。什么是赤字率?就是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占多少?欧盟的标准世界公认是3%,我们现在已经要给它降到1.5%,就是说我们财政稳定。

在金融方面我们有一个预期目标,就是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什么是广义货币?就是M2。M0就是流通中的现金钞票有多少,M1就是钞票再加上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就是随时可以取出来,可以用的。钞票更是随时都可以用的。M2是什么?钞票加上活期存款加上定期存款,就是所有的钱。什么叫货币的流动性?流动性就是说钱是你的,你用起来方便到什么程度,这就叫流动性。M0是最方便的,掏出来就可以用、随时可以用的;M1理论上讲是可以用的,但是你要去银行一趟;M2也是你的钱,但是你就不能随便用了,必须要到点的时候才能用。所以货币的供给最大的范围叫M2,我们叫广义货币。这样一个货币要增长14%。货币增长有这样一个共识:货币增长的速度,应该等于经济增长速度加上通货膨胀。这是怎么讲呢?我这个货币是干嘛用的?货币是为了交易,比如一个杯子,我们全国一年就生产一个杯子,这个杯子值十块钱,那么我只要发行十块钱的货币就可以了。如果明年我生产出两个杯子来,我的经济增长是100%,我生产出两个杯子,我得发行多少货币?二十块钱就够了。但是这个杯子会涨价,如果明年这个杯子变成15块钱一个了,那我就发行15块钱的货币,才能满足杯子的交易。如果明年生产了两个杯子,每个杯子都是十五块钱的,我就要发行三十块钱。所以货币的增长应该等于经济增长加上价格的上涨,按照这样一个共识,我们今年的GDP是7.5%,CPI是4%,加起来是11.5%,我们现在定的是14%。

当然,在一个经济中,它不能够严格地划等号,而是要大于等于。当你经济向上走的时候,你货币的供给要大于经济增长加上价格;当你经济萎缩的时候是小于等于。我们现在应该是大于等于,这个是对的,7.5%这个肯定能完成。如果这个大于过大了就会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什么意思?通货是钱,膨胀是多了。所以在宏观调控的时候,这个公式要好好掌握,这是货币供给的增长和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率和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大得多就是要出通货膨胀,大得比较合适可以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如果要小了,就是通胀紧缩,那个时候经济就要受到影响。

所以现在欧洲债务危机,它就很困难,它要想把这个符号调小,它的经济就没有办法,它要把想经济解决,它就要大于号,就要多欠债,这就是它们现在的矛盾。所以我们的有利条件是我们的资金充裕,我们的外汇储备够我们大家吃喝玩乐半年,我们金融财政是稳定的,我们货币增长的目标是比较合适的,我们的赤字率是远远低于西方国家,这都是我们的有利条件。

所以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来“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18个字,确确实实可以把我们的一些想法、一些要求、一些目标都表述出来,要做的事情就是经济增长不能减速、控制物价,最后能实现4%CPI的控制。调结构,这是保持我们国家持续稳定发展的事情。惠民生,要以人为本。抓改革,这是根本,不改革的话我们没有办法前进。促和谐,这个社会得是安定的。这18个字是把我们2012年要做的事情,是比较全面的表述出来了。

2012年政府工作主要做什么

2012年政府工作主要做什么?是九方面的任务。

第一,促进经济经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去年我们首要任务是什么?保持物价稳定,今年排在第一位的任务是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大家可以去体会我们的形势有什么细微的变化。

第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第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很难写,按说我们“十一五”期间最主要的任务是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是从十七大就提出来了,十七大我们提出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国家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事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有三条:第一条就是要从以前过多的依靠投资和出口,转变为协调的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第二个转变,要从以前过多依靠第二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第三个转变,从以前资源浪费、效率比较低,主要靠投入增长,向更多的依靠科学发展、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依靠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转变。这是我们十七大提出来的首要任务,但是到了年度一排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把第四条调到了第一条了,我们当今的首要任务是经济增长不能下来,第二是价格还比较危险。农民这是一个老问题,结果十七大最重要的只能放在第四条了。

第五,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

第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七,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因为去年的六中全会是讲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会讲到文化,但是不会提到这个层次上,是在其他的层次上说一下。

第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第九,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这九个工作简单的讲,第一个就是讲发展,第二个讲价格,第三个讲农民,第四个讲转变,第五个是讲科教人才,第六个讲民生,第七个讲文化,第八个讲改革,第九个讲对外开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这些工作。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还有就是国防,军事、外交、民族,没有列到这九个里面,但是他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都是同志们,底下讲一段国防,再来一个同志们,讲一个外交,就是这么讲的。

我们再简单的把这九条具体内容讲一讲。

(一)促进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主要是内需,一个是消费,一个是投资。消费是什么?着力扩大消费需求,这是讲量;投资讲得是质,投资不能盲目去搞,是要优化结构。但是在现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投资是绝对不可忽视的。我们要想完全靠消费来拉动的话很难,消费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东西,你很难一下子给它一个明显的提高。但是投资是可以的,你上一个大项目,那就是多少钱出来了。所以我们对于促进平稳较快发展是要落在内需。内需的两个方面消费和投资,我们的要求是不一样,对消费来说我们是要量的扩大,对于投资我们更强调是质,是它的结构,结构要优化。

(二)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怎么样保持价格的稳定呢?三方面的措施:第一个就是供给,要生产,有东西才行。第二个就是流通,刚刚看新闻,就是说河南黄河大桥的收费已经够造十个桥了。还有北京的机场高速路,从北京的亚运会开始收费,现在二十多年了还在继续收费。这时人们在抱怨,那好,北京市政府迫于压力,采取了一个改进措施,就是从二号航站楼进城这一段不收钱了。造成结果就是非常严重的堵车。这是一个矛盾,你让他收,觉得心里不痛快,你收了那么多钱了,十个桥都造出来了,你还收?不让收,就动不了,堵车了。所以搞活流通,降低成本也很难办,你少收一点,成本就上去了,坐在那里收费系统的几十万人是靠这个吃饭的。第三个就是加强监管,要规范秩序,现在发改委是很坚持的,要查联通和中国电信的问题。保持物价稳定我们在政府报告中提出三大措施,第一增加生产,保障供给,第二个搞活流通,降低成本,第三加强监管,规范秩序。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三)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这个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困难,大概从新中国一成立,毛主席就是说农业是基础,毛主席对于部门经济论述最多的就是农业,因为他本人是农民出身,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民就是一个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农民的问题,可是一直解决不好。你说中央对于农业不重视?每年一号文件都是讲农业,说明重视。但是年年讲农业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你没有解决,解决了下一个一号文件就可以解决其他的问题了。我们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和农业有关,但是我们应该说农业取得的很大的成绩,已经连续了八年了,从2004年开始是连续八年增产,增产和丰收不是一个概念,丰收是收成好就行;增产是一年要比一年多。我记得2010年连续七年连续增产的时候,外国人说不可能,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做到。我们查了一下历史,就是1950年以后我们有过连续七年增产,因为那个时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是战乱之中,所以它有连续恢复七年增产的基础,50年代中期以后就没有了。

我们七年粮食增产是怎么得来的?2003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2003年是上半年非典,非典的时候大家都不敢出门,全在家里,结果很多饭馆破产了。七月份非典没有了,大家出来下饭馆改善改善口味,结果发现北京的烧饼涨价了,这是2003年通货膨胀国务院发现的第一个现象。为什么烧饼涨价了?是因为粮食涨价了,为什么粮食涨价了?是因为粮食供求关系紧张了。为什么供求关系紧张了?是因为从90年代后期我们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粮食产量逐年下降,累计下来到2003年非典之后,烧饼涨价了。200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那个时候开始采取加强宏观调控的震惊世界、给人印象最深的措施是什么?就是取消农业税。中国老百姓种地交皇粮是几千年的历史,到了2003年中国共产党要改它,取消农业税。除了取消农业税之外,还有其他的措施,其中一条叫建立粮食的最低收购保护价。为了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防止他们卖粮难,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政府保护价,政府粮仓就敞开收购。还有一条措施叫种粮直补,就是你不仅不用交税了,而且只要你春天把种子扔到地里去了,一亩地几十块钱政府先补给你。除此之外,农民买化肥、买良种、买大型农机具,政府都给你补贴。所以在这样强有力的政策的支持下,我们的粮食产量实现了七连增,所以当外国人不相信的时候,后来分析半天,我们问外国人:你们取消农业税了吗?你们有种粮补贴吗?你们没有干,我们干了。在这样的政策下出现连续七年增产,也是可能的。

所以我们要稳定农业发展,继续实行惠农政策。比如现在南方的早稻马上就要出来了,国务院已经宣布今年稻米的最低收购保护价又提高了10%以上,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根本措施。你想要增加农民收入,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农民了。我们现在讲我们国家大问题是什么?是收入分配差距大。收入分配差距大最主要的一个大,是大在工农收入差距,就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比城市居民的收入差得越来越大。城市的居民,一般来说受教育相对多、会说话,而且说话的渠道也多,所以城市居民的诉求能够表述出来。农民本身受教育少、不会说话、渠道又少,所以农民怎么表示他们的不满?那就是进攻政府,很多群体性的事件都是在农民。解决农民收入靠什么?政府的转移支付、扶贫、甚至慈善事业都能够让农民多一点钱,但是最根本的办法是要使农民的劳动成果更值钱,这就是我们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今年稻米的收购价已经提高10%,小麦还没有出来,肯定会提高。这就是我们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叫刚性因素。这是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为了维持社会稳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我们必须付出一定的价格上涨的代价。现在油也涨了,粮食涨了,工资涨也涨了。

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第一个奋斗目标是什么?是翻两番,这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讲的。翻两番是一个纯经济目标,为什么第一个目标就是一个纯经济的目标呢?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太落后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那个时候描述国民经济的词叫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所以当时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把经济搞上去,为了把经济搞上去,其他的各项政策都为经济发展让步,比如说我们当时的收入分配政策,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另一部分人没有富啊?就是收入差距的扩大。为了尽快把经济搞上去,我们当时认了。邓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讲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第一要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也取得很大的成绩,现在我们中国是世界经济的老二。但是我们九十年代有些事我们做得不对,有一部分表述出来就是西部大开发,因为那个时候区域发展差距也快成为政治问题了。但是总体的表述是一直到2002年十六大才表述出来。

十六大提出一个新的目标,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目标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老百姓得过好日子,老百姓过好日子,经济发展是必要条件,老百姓要喝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所以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对收入分配有所表述。十六大的表述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关键词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一个社会的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比较合理的是像一个枣核形,而我们国家是一个鸭梨形的。所以在十六大里面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出来要扩大中等收入。但是仅此而已,没有讲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五年之后,十七大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十七大表述叫做: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就是“两个提高”。这个大家可以看出来,比十六大有一个很大的进步,一个很大的深化,就是说我们居民收入从哪里去提高?一个是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一个是初次分配的比重,但是够不够?现在看起来还是不够的,因为十七大的表述只讲了一个下限,居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工资的提高有没有上限?我是发改委的十二五规划的委员,发改委有一个领导同志在讨论的时候就讲,我们要定劳动工资的提高不能低于劳动生产利的提高。但是我发言讲,“主任,经济学里讲,劳动工资的提高不能超过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超过了就是通货膨胀,就是劳动力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所以在十七届五中全会里我们表述成什么样?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个“同步”既要理解成一个提高了另外一个也要提高,同时也要理解成一个提高离不开另一个提高。

但是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呢?长期以来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明显偏低,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明显偏低,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增加居民收入,也就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我们要时居民收入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要使劳动报酬的增长快于劳动生产力的增长,这就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内我们必须承受由此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讲的刚性因素就是这三个:一个是国际市场上的油价,还有一个是粮食涨价,不管国际市场上这个涨不涨,不管天灾人祸,国际市场上稳定,我们也要涨价去解决农民收入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工资,工资得涨,现在不涨不行,涨的话我们就要承受这个通货膨胀压力。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业持续增收。措施是什么?第一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第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第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四深化农村改革。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有四方面的工作内容,一个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讲大的就是服务业要发展;一个是推动新型战略性产业健康发展,为什么呢?我们现在某些新兴的战略产业也存在盲目发展的问题,所以要讲健康发展。第二个措施就是扩大专项技改的资金,促进产业改造升级。这个话一说出去又会造成一些“跑部钱进”的问题,因为这个话一说后面是有钱的,谁去争取到谁就能花这个钱。第三就是减轻微型企业的负担,特别是激发微型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第四就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第二是讲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第三个区域协调发展,第四个是城镇化。这是我们所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四项内容:结构,能源环境,区域和城镇化。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三项工作,一个教育优先,一个是科技创新,一个是全面加强人才工作。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就业,第二是社保,第三是医疗,第四是人口,第五是房地产,第六是社会创新。

(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八)改革。改革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列了六条:一是财税、金融改革;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三是价格;四是收入分配;五是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六是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这六个改革只是国务院能够推动的改革,肯定不是所有的改革。因为在今年两会期间,有两次记者招待会上提到了改革。整个体制改革是邓小平同志当初提出来的两大改革任务之一,当初讲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我们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非常显著的进展,而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是比较滞后。

90年代初的时候单位派我去英国开会,有一个会是上提什么是政治体制改革。我查了一下我们的制度,就一条,就是加强舆论监督,也就是十几年前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加强舆论监督。现在它的紧迫性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识,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讲得是深刻的。但是它的内容是什么?还是不清楚,在政府报告里面列的几项改革,这都是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而且是只有国务院能够推动一下的改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很艰巨的任务,怎么搞?我们寄希望于十八大、十九大。

(九)对外开放。四项内容:一个是外贸的稳定发展,这个很难,如果我们粗粗算一算帐,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赶不上经济增长了,所以我们就说稳定。第二就是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我们现在不是强调盲目追求数量,现在利用外资的增长率是下降,实际数量也在下降。第三我们要走出去的战略。第四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你看这会儿我们总书记特别忙,到韩国参加核峰会,接着到印度参加金砖五国会,从中国上空就直接过去了,这都是参与全球治理和区域合作的内容。我们现在对外开放也是有很多新的工作要做。

大概内容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