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生之魂

文化是民生之魂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出发,从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需要出发,从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对文化建设做出了新论断,提出了新要求。一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新号召,二是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上作为重要任务提出来,三是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四是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尤其是高度重视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重要意义,要求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这些新论断、新要求的提出,是十七大在党的执政理念上的新发展和新贡献,充分表明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显示了我们党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决心和信心;展示了我们党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勇于和善于吸收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的开放心态和博大胸怀。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必然要求。和谐发展,必须坚持落实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没有公平正义,就不会有和谐。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但不是社会和谐本身。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公平正义,才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十七大报告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各方面都体现了公平正义的要求。特别是在民生方面,尤其重视社会公平。关注、解决十三亿人口的民生问题,在十七大报告中给予特别的重视。在十六大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基础上,十七大重点解决“教育是民生之基”、“健康是民生之需”、“社保是民生之盾”等问题。同时,十七大用前所未有的篇幅阐述了文化建设的原则、任务,提出了许多的新论断、新要求。文化是民生之魂这个任务提到我们的面前。文化是民生之魂,这是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的。一直没有文化的军队不是一支强大的军队,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文化要走向大众、服务大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体现社会公平,这应当是指导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公平正义的原则,应当体现在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根本的是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了设施网络、产品服务供给、组织机构、资金保障、人才技术支持和绩效评估等等方面的任务,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的精神和凉拌《意见》要求,统筹规划,狠抓落实。当前,特别要抓好三个环节的工作。

一是要要大力抓好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建设,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优先安排关系人民切身文化利益的设施建设,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层面,要建设完成一批代表国家形象的重要文化设施。从地方来看,从省、市、县、乡镇(社区)、村,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布局,什么样的条件,什么样的水平,要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在大中城市重点建设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县乡主要建综合性的文化馆、图书馆,有条件的要建少儿图书馆。乡镇(社区)要建综合性文化站。另外、剧场、电影院也要有一个基本的布局要求,城市新建居民小区和经济开发区要规划和配套建设相应文化设施。基本要求是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于重要的宣传文化单位和直接为群众服务的文化设施建设上,要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十五”期间,我们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十一五”期间,要在此基础上,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近40亿元,支持各地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财政投入最大的一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整体筹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精心组织,把好事办好。另外,文化设施建设要有标准。据了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台过剧场、图书馆等建设标准,现在看来,恐怕有些过时了,需要修改;没有的,需要制定。

二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立起公益性文化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公共文化设施建起来以后,如何有效地运行发挥应有的功能,这是一个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不少的地方,看到不少的文化设施干着与文化服务无关的事,也有不少的文化单位无力或者无能提供群众满意的文化服务。这说明在过去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文化管理思维、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的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立起公益性文化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是一个摆在我我们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同时,这也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难题,牵扯到太多的方面,牵扯到太重的历史负担。但是,我们不能畏首畏尾,无所作为。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公益文化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大环境也在变化,过去不敢想的事现在敢想了,过去做不到的事现在经过努力可以做到了。建立公益性文化机构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可以考虑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从外部来讲,要坚持政府主导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为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毫无疑问,对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要建立有效的财政资金保障机制,并强化政府在规划、监管方面的责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人才流动。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支持社会资金进入公共文化领域,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发展公益文化事业。从内部来讲,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进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的用人制度、体现岗位绩效的薪酬分配制度,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要疏通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渠道,发挥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在发展公益文化事业中的作用。我们要跳出行业的局限、部门的局限、单位的局限,从更宽的视野,更高的角度看待公益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文化服务要以政府为主导,但是,完全依赖国家和政府的思维也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社会的力量、市场的力量,也是发展公益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民间集聚了大量的财富,其中相当一部分在适应的环境下,完全能够进入公共文化领域。但是,我们在某些政策上、管理体制上、工作机制上,对它们的顺畅进入构成了障碍。我们要深入地调查研究,找出这些障碍,克服这些障碍,打通社会力量进入的渠道。比如说,社会对公益事业的捐赠优惠政策,出台十多年了,为什么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又比如说,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采购,能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实施。我们要改变公共服务只能由政府自己提供或者政府办的事业单位提供的观念。企业、私人机构通过政府采购的渠道也可以提供公共服务。对人民群众来说,谁的质量好,价格低,用来才是最合算的。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要引入必要的竞争机制,有竞争才有效率,才有管理的改善,才有服务水平的提高。在这些方面,我们有许多的事情可做。

我们了解到,十六大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基层文化建设进展很快,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我们相信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在北京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一个覆盖全市城乡、功能健全、运转协调、方便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率先建立起来。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