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后 我们仍一路相随

暴雨后 我们仍一路相随

7月21日,这个原本极其普通的日子,随着北京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就这样永远地被载入史册。暴雨结束,一切却并未归于平静——灾后的重建工作已经开始,暴露出的问题仍待解决。而对新闻媒体来说,关注受灾群众、灾后重建以及那些未被及时报道的人与事,依旧是一场必须迎战的硬仗。

7月21日,这个原本极其普通的日子,随着北京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就这样永远地被载入史册。暴雨结束,一切却并未归于平静——灾后的重建工作已经开始,暴露出的问题仍待解决。而对新闻媒体来说,关注受灾群众、灾后

重建以及那些未被及时报道的人与事,依旧是一场必须迎战的硬仗。

解担忧 指点绝境自救

那个夜晚,在北京广渠门桥下,《阿阿熊》杂志编辑部主任丁志健因暴雨被困车内溺亡的惨剧,引发民众的哀叹与担忧。在哀悼丁志健的同时,绝境中如何实施车内自救,成为最近几天人们热议的话题。而网上流传的各种逃生方式,不仅让人们惊觉自己对求生常识的匮乏,更让很多人有些无所适从。

为解除读者的担忧,众多媒体纷纷发文教大家如何应急逃生,并通过实验、专家指导等方式对各种逃生方式进行验证或辟谣。比如,《人民日报》的《驾车涉水,如何应急?》一文采访了有关部门、企业与专家,从涉水驾车如何正确操作、驾车遇险后如何自救、汽车进水后如何索赔等方面为读者解疑释惑;《广州日报》、《新京报》、《北京晨报》等都对广为流传的汽车破窗逃生方式进行了调查式报道。

一场特大暴雨,再次激起公众强烈的安全意识,使安全锤销量不断增长,但也有不少媒体开始冷静思考这一现象。《中国青年报》的《逃生课,用时方恨少》呼吁“如何逃生,是一项公共责任,更应该是一种生存技能”;新华网发表评论《暴雨激发的安全意识能持续多久》,指出安全意识只有持久才有意义,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防灾机制和逃生设施,定期举办逃生知识讲座,加强学校安全教育。

出增刊 还原暴雨前后

“王恺带了3个记者与5个实习记者做24小时的全过程。至今已经发稿叙述到晚8点,两万五千字,他们采访了各方面当事人,非常深入……拿不出一个沉甸甸的纪念,就无法面对7·21。”这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7月24日发布在新浪微博上的一段话。

7月26日早上,为北京“7·21”特大暴雨而赶制的《三联生活周刊》增刊——《北京“7·21”特大暴雨全纪录》与读者见面。据了解,这期增刊通过编辑部所有可以投入人员的努力,以及向社会广泛征集暴雨中的感人故事与摄影作品,历时4天完成。在增刊中,128页文字稿、70多幅现场照片清晰记载了暴雨前后、救援现场以及受灾地区的点点滴滴,尽最大可能地还原了暴雨当天以及最近几天来的真实情况。

《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7月26日一大早跑遍小区附近的报刊亭都没能买到这本增刊,最后在地铁报亭处如愿。卖报人员告诉记者,这已经是当天第三次补货了,前两次的几十本一会儿就卖光了。朱伟在微博上这样说:“这期增刊没有广告,我们想真正做到全纪录——在完整纪录‘7·21’24小时基础上,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对于“7·21”,这样的方式是一种铭记,也是一种纪念。

传关爱 记录北京体温

“永远不能忘记,暴雨中的那些消防队员、交警、抢险人员、志愿者乃至伸出援助之手的普通人……他们,是这个城市的细节,是北京的体温。”《北京晨报》的《北京人的精神暴雨中闪光》一文表达了很多读者的心声。不少媒体在这场暴雨之后也纷纷铭记那些带着温情的好人好事,寻找那些“最可爱的人”。

中央电视台调整新闻栏目主题设计,形成新闻、直播、访谈等节目形态联动,并密切关注各界民众同心协力形成爱心传递的故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独家策划的《最美普通人》此前一直关注着普通人带来的感动,在北京暴雨之后该栏目迅速聚焦“最美清洁工”李成友、“最美警察”李方洪等,用他们的挺身而出诠释什么是最美普通人。《北京晨报》记录下暴雨当天到机场免费接送滞留旅客的车主成立顺风车“双闪车队”,将“顺风车”延续下去,并组织成员做慈善。此外,《北京晚报》开展“他是谁”寻找暴雨中最美北京人活动,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生活面对面》发动观众寻找暴雨中感人的故事,让更多人记住这些值得铭记的好心人。

此外,众多媒体还充分借助评论来烘托暴雨中传递出的大爱。比如,《人民日报》刊发《暴雨中,他们挺起中国脊梁》、《中国青年报》刊发《暴雨中见人心,北京精神在民间》、《新京报》刊发《温暖的“让员工早点回家”》、《北京日报》刊发《一天三趟为乡亲们送救命水》、《京华时报》刊发《“快,踩着我肩膀”》等都是对爱的传递。刊发《一天三趟为乡亲们送救命水》、《京华时报》刊发《“快,踩着我肩膀”》等都是对爱的传递。

挖后续 关注灾后重建

在经历生与死的挣扎、感受人性的爱与美好、见证城市的脆弱与努力之后,生活还要继续。而对媒体人来说,除了报道现场、还原真相外,还需暴雨过后的一路相随。

《京华时报》、《新京报》、《北京晨报》、《北京电视台》等持续关注受灾情况。《京华时报》的《“7·21”特大自然灾害》专刊中,以“房山的伤痕”、“灾后动态”、“灾后疑惑”、“未雨绸缪”为主题,报道了这场暴雨之后哭泣中的房山,并邀请专家对公众提出的相关问题作回应;在持续以大篇幅关注灾情后,《新京报》在暴雨之后第三天依旧用14个版的篇幅大规模介绍灾情,派往房山的多名记者绘制房山受灾图,坚守京港澳高速的记者走进最严重的17.5公里处为受众带来最前方的报道,这些报道在微博上受到广泛传播与肯定。《北京晨报》多天来的《伸出援手 便是晴天》专版,有动态信息、亲历者讲述、图片直击,也有对北京精神的铭记,通过众多版面对灾后进行丰富而详尽的报道。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