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复兴任务已完成62%”

回应“复兴任务已完成62%”

近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在某论坛讲话时指出,“中华民族复兴任务已完成62%”。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数据立刻引起境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复兴进程能否监测、如何监测,监测数据能否服众,今天上午,杨宜勇作客人民网回应了相关质疑,指出了这一指数的由来和背后的真相。

研究如何缘起?没花任何经费

为何做这项研究?杨宜勇表示,他和同事谭永生在2006年就有这个想法,从国内情况来看,当时在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监测指数,但实现全面小康之后应该关注什么样的指标呢?我们党提出来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们觉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为了确保能够不走弯路应该有一个监测指标,监测是为了更好地监督这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另一方面,从国际来看,当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著名教授萨克斯先生那时候就开始筹划研究“2049年的中国”,外国人都关心2049年的中国,中国人更应该加紧来研究2049年的中国。所以基于国内和国际这两个因素,杨宜勇萌发了研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监测指标体系,认为中国自己人研究2049年的中国显得更加有必要,显得更加紧迫。而且,杨宜勇澄清,此项研究纯属个人兴趣,没有花费任何课题经费。

数据如何量化?量变过程可监测

该项数据一出,很多人都质疑这一数据究竟是如何量化的,对此,杨宜勇回应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个长期奋斗目标是可以量化进行监测的,哲学的原理告诉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前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质变,但是它需要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正因为有这个量的积累过程,所以进行数字化的监测是可行的。如果说监测都不可行,这个目标将来能不能够实现根本就无从判断。

杨宜勇说,“这个指数发布之后,听到很多批评的意见,特别欣赏那种科学的批评和理性的批评,批评意见对于这个指数的完善是最有参考价值的”,杨宜勇表示,自己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分子,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守望者和期盼者,会尽量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来研究中华民族复兴的指数。

指标如何选定?有加分项 也有减分项

由杨宜勇领衔完成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监测》,通过测算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国民素质、科技创新、国际影响等6个方面的29项指标来评估“中华民族复兴进程”,得出了“中华民族复兴任务已完成62%”这一数据。

对此,杨宜勇也解释道,科学的方法应该是用尽量少的指数能够说明问题,这是科学进步所追求的一个目标。所以我们选择29个指数,是觉得过去用49个指数比较繁琐,如果有人能够用19个指数更好地反映中国现代化或者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个进程,也期待看到这样的成果。

杨宜勇还透露,实际上29个指标里面有加分的项目,也有减分的项目。比如其中基尼系数一项就是减分的项目,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这个指标,五年中间没有增也没有减。再比如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进步非常有限,几乎没有明显的进展。军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是一个减分的项目。针对网友提出的老百姓面临的高房价、高物价、高生活费用“三高”压力,杨宜勇也表示会认真考虑把它纳入未来的复兴指数减分项目。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